请输入您要查询的作者或作品:

 

词条 嘲哈密瓜赋 王闿运
释义

嘲哈密瓜赋并序

王闿运

哈密瓜贡自西域〔1〕,登于玉筵〔2〕。非近贵大臣,莫得受赐。其名震于本朝,通于四海。文人咏颂,以得尝为幸;夸其乡里者〔3〕,盖不可纪。余以公车〔4〕,留于京师,从故大学士第中,与分半蒂;又山东巡抚见饷一枚〔5〕;深求其味,玩其香色,至五六日旬时矣。既归乡井〔6〕,因暑盛削瓜,追思其事,恐后之迷者,随俗而称。方今天下多事〔7〕,夷狄侵陵,若道不由庚〔8〕,此瓜将蒙窃嘉号,遂作赋嘲之。其词曰:

汉武皇帝既席盛业,功德浡沸〔9〕,冠于禹汤〔10〕。乃作上林苑三百余里〔11〕,珍木瑰果,载籍之所不述者,骈阗排闯〔12〕,万树一行。辛有南越之桂〔13〕,苦有蜀蒟之酱〔14〕,甘有王母之桃〔15〕,酸有蒲桃之浆〔16〕,五味淫溢,涤酲解凉〔17〕,方朔不得窃〔18〕,栾大不敢尝〔19〕。乃以夏日,避暑建章〔20〕,使大官进冰,尚食副瓜〔21〕巾既撤〔22〕,玉盘方举,帝色有不怿〔23〕,召上林丞榜之一百〔24〕,趣召博望〔25〕,求于西域。役死者数万〔26〕,得瓜一石,橐佗负载〔27〕,千里一息〔28〕,至于御前。蒂尚未黑,水若浮匏〔29〕,刀若昼雪,香散四坐,味已入咽,甜若嚼霜,爽而无屑,寒若照胆镜〔30〕,肝肺沥沥,烦豁氛静〔31〕,其品第一。群臣见者,皆呼万岁,议功立名,因帝宠嘉〔32〕,越来自西〔33〕,以谥此瓜。三千年后,遍于四遐〔34〕,有东有南,望尘奔爬;中国圣地,长养精华;敦煌故邦,产无余柤〔35〕

逮我神清受命,化覆无外〔36〕,汉之绝徼〔37〕,曾不出砌。于是骊山博士〔38〕,论瓜之尝,有逃于发机者〔39〕,游于夷中〔40〕,好为游说,称道瓜美,以风夷类〔41〕,椎髻高鼻,深目丑种,习皇帝之仁义,弃弓戟而荷锄耒,率其妇子,种壅耘溉。以博士狃于温谷〔42〕,欲救其败,故瓜熟必十月,然后入内。名从主人,号曰“哈密”。如野献芹〔43〕,口惨鼻螫。而皇帝受之,以柔远国〔44〕,时赐近臣,以示来远物而已。尔其为状,则猥琐宛转,拥尰卷曲〔45〕,堕似败絮,重赘多肉。皮则不坚不柔,非青非绿,以为黄〔46〕,又不可熟。瓤则甜比败蜜,厥气生腥〔47〕,榨之无浆,含之不冰,黏滞软涩,状譬胶饧〔48〕。圃中南瓜,正可为兄,曾不自耻,而贡于京。

则有膏粱馀子〔49〕,食无正味,问其地产,而转自相贵,乞分十一,爰祭爰馈〔50〕。或田舍诸生,官若侏儒〔51〕,荣其得赐,怀持归家,反复叠传,曾不敢咀,黑腐败坏,犹欲为菹〔52〕。又安敢毁誉乎?

夫名价高族,依托附属。沙漠朽坏,败土硗确〔53〕,藤蔓牵引,钩带樛葛〔54〕,习惯僻陋,倔起阡陌,罢牛惫马〔55〕,笼挂绳络,车仄担踣〔56〕,因缘而进者,家家以为随珠〔57〕,人人忘其鱼目。或叶底瘠萎〔58〕,粪土未除,髦酋上疏〔59〕,荐登御厨〔60〕。他国劣种,微感地气,同车而进,不胫而至。而狂稚昏蒙轻薄之士〔61〕,望风承旨〔62〕,探头侧耳,摇唇嚼齿,尻高足痹〔63〕,目未及见,舌未及舐〔64〕,手未及扪〔65〕,口说其美。使老圃迷惑〔66〕,妇子咨嗟。桰楼入土〔67〕,匏瓜渡河〔68〕,东陵故侯〔69〕,矧敢疵瑕〔70〕

瓜乎瓜乎?不亦过乎?若一旦天子弹五弦之琴〔71〕,求解愠除渴之用〔72〕,玉碗金刀,以待苞贡〔73〕,则此瓜将永屏塞外〔74〕,为田夫所羞种,泣而自责,愧而入瓮。

注释

〔1〕哈密瓜:甜瓜之一种,古名敦煌瓜,今俗称缠头瓜,以新疆鄯善所产最佳,吐鲁番次之,哈密又次之。西域:指玉门关以西、巴尔喀什湖以东及以南的广大地区,其称始于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之后。

〔2〕玉筵:高贵的筵席。

〔3〕夸其乡里者:向乡里夸耀(自己曾得尝哈密瓜)的人。

〔4〕“余以公车”四句:公车代指举人入京应试,王闿运于咸丰七年(1857)中举,咸丰九年(1859)春入京应进士试,不中,留居京师,常出入于清权臣肃顺之门,颇受肃顺赏识。所谓“故大学士第中”,即指肃顺所。与分半蒂:分得半个哈密瓜。

〔5〕山东巡抚:指文煜。饷:馈赠。

〔6〕“既归乡井”二句:王氏于同治二年夏和同治四年以后十二年间居湖南家乡。

〔7〕“方今天下多事”二句:指道咸以来,内有农民起义不断发生,外有帝国主义频繁入侵。

〔8〕道不由庚:即万物不由其道。“由庚”为《诗经·小雅》中笙诗篇名,据《毛诗·由庚》序曰:“由庚,万物得由其道也。”

〔9〕浡沸:沸涌的样子。此处形容汉武帝建立功德极为广大。

〔10〕冠于禹汤:超过夏禹、商汤。

〔11〕上林苑:本为秦旧苑,在长安之西,后为汉武帝扩建,周围至三百余里,有离宫70所,苑中植果木,养禽兽,供皇帝游玩打猎。参见《太平御览》卷一九六《汉旧仪》和司马相如的《上林赋》。

〔12〕骈阗排闯:指果木布集相连,枝干交错相撞。

〔13〕南越:也作南粤,在今广东广西一带。

〔14〕蜀蒟之酱:蒟(jǔ)是一种植物,果实名蒟子,可作酱,也称蒟酱。蜀蒟:指来于蜀地(四川)之蒟。

〔15〕王母之桃:西王母之仙桃。

〔16〕蒲桃:即葡萄。

〔17〕涤酲:解酒。酲(chéng):病酒。

〔18〕方朔不得窃:方朔指东方朔。其行窃之事出《汉武故事》。

〔19〕栾大:汉武帝时方士,本为胶东王宫人,后因妄言神仙方术而为武帝所宠信,封为五利将军、天士将军、大通将军、地士将军、乐通侯。

〔20〕建章:汉宫名,汉武帝太初元年二月建,在未央宫西,有千门万户。

〔21〕尚食:官名,专掌帝王膳食。副瓜:据《礼记·曲礼》曰:“为天子削瓜者副之。”副,析也,既削又四析之,乃横断之。

〔22〕(chī)巾:以细葛布做成的餐巾。

〔23〕不怿:不高兴。

〔24〕上林丞:管理上林苑的官员。榜:鞭打。

〔25〕“趣召博望”二句:趣(cù):急,从速。博望:指张骞,建元二年(前139)奉汉武帝命出使月氏,亲历大宛、康居、大月氏、大夏等地,因往返途中均被匈奴扣留,至元朔三年(前126)方归汉,在外共13年。元朔六年封博望侯。元狩四年(前119)又奉命出使乌孙,并派副使出使大宛、康居、大夏、安息等地。张骞两次出使西域,加强了中原和西域少数民族的联系,发展了汉朝和中亚各地人民的友好关系。

〔26〕役死者数万:按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随行仅百余人;第二次出使西域,随行也只有三百人。王闿运此处谓“役死者数万”,是故作夸张之词,以讽帝王贪求远方异物,残民以逞。

〔27〕橐(tuó)佗:即骆驼。

〔28〕千里一息:走一千里才休息一下。

〔29〕浮匏:“浮”通“瓠”,瓠与匏都属于葫芦一类的瓜,可食用,水分多。

〔30〕照胆镜:传说汉高祖初入咸阳宫,见方镜广四尺,能照见人肠胃五脏,知病之所在。

〔31〕烦豁氛静:意为扰人的烦闷和喧嚣的尘俗之气都被排遣,使心灵归于宁静。

〔32〕因帝宠嘉:凭借皇帝而受到尊崇、赞美。

〔33〕“越来自西”二句:因此瓜远来自西,而称它为西瓜。越:发语词。谥:称,号。

〔34〕四遐:四远(四方边远之地)。

〔35〕“敦煌故邦”二句:言敦煌所产的敦煌瓜(即哈密瓜的前称)质量最好。敦煌:地处河西走廊西端,张骞二次出使西域皆经此道。汉武帝元鼎元年(前111)分酒泉置敦煌郡,自汉以来成为中原与中亚交通的门户。柤(zhā):同“渣”。

〔36〕化覆无外:中国教化没有达不到的地方。

〔37〕“汉之绝徼”二句:言汉朝时最远的边境,现在也在清朝的教化之内。绝徼:极远的边境。砌:台阶。

〔38〕骊山博士:据《古今图书集成·草木典》引《古文奇字》曰:“秦始皇密令人种瓜于骊山硎谷中温处,瓜实成,使人上书曰:瓜冬有实。有诏下博士诸生说之,人人各异。则皆使往视之,而为伏机。诸儒生皆至,方相难不决,因发机从上填之以土,皆压死。”

〔39〕有逃于发机者:指秦始皇骊山杀儒事件中幸免于难的儒生。按《古文奇字》说诸儒生“皆压死”,王闿运此处说“有逃于发机者”,显为杜撰。

〔40〕夷中:指中原以外的少数民族地区。

〔41〕以风夷类:借以劝告少数民族人民。风:通“讽”,劝告的意思。

〔42〕狃(niǔ):习惯。

〔43〕“如野献芹”二句:据《列子·杨朱》载:“昔人有美戎菽、甘枲茎、芹、萍子者,对乡豪称之。乡豪取而尝之,蜇于口,惨于腹,众哂而怒之,其人大惨。”王氏这里以献芹比譬哈密瓜,本来味道不好,使人口惨鼻螫,却还要进献给皇帝。螫(shì):同“蜇”(zhē),因受刺激而痛。

〔44〕以柔远国:借以安抚远方的国家。

〔45〕拥尰(chǒng):即臃肿。

〔46〕(pián):甜瓜的一种,瓜呈黄色。

〔47〕厥:其。

〔48〕胶饧(táng):又名胶牙饧,即麦芽糖。

〔49〕膏粱馀子:富贵人家的子弟。

〔50〕爰祭爰馈:于是用以祭祀祖先神鬼。爰:乃,于是。祭:祭祖祭神。馈:祭鬼。

〔51〕官若侏儒:据《汉书·东方朔传》载:东方朔自荐于汉武帝,初未受重用,乃故意恐吓侏儒,言皇帝要将他们尽数诛杀。汉武帝召东方朔而问之,他说:“臣朔生亦言,死亦言,朱儒长三尺余,奉一囊粟,钱二百四十。臣朔长九尺余,亦奉一囊粟,钱二百四十。朱儒饱欲死,臣朔饥欲死。臣言可用,幸异其礼,不可用,罢之,无令但索长安米。”王氏用这个典故借以说明那些出身田舍的儒生,做官后待遇仍然很低。

〔52〕菹(zū):肉酱。

〔53〕硗(qiāo)确:土地瘠薄。

〔54〕樛(jiū)葛:樛是一种向下弯曲的树木,葛是一种向上攀附的蔓草,二者常相互勾连缠附。

〔55〕“罢牛惫马”二句:罢,通“疲”。惫:疲乏,困顿。笼:指马笼头。绳:指牛缰绳。

〔56〕仄:倾侧。踣(bó):跌倒。

〔57〕随珠:传说中的宝珠。

〔58〕叶底瘠萎:指因土地贫瘠而在叶子底下枯萎的哈密瓜。

〔59〕髦酋:指西方少数民族的首领。髦(máo):西夷别名。

〔60〕荐:进献。御厨:为皇帝和宫廷服务的膳食机构。

〔61〕狂稚:狂妄幼稚。昏蒙:愚昧。

〔62〕望风承旨:迎合别人的意旨。

〔63〕尻(kāo):臀部。痹:麻木。

〔64〕舐(shì):以舌取食或舔物。

〔65〕扪(mén):摸。

〔66〕老圃:老菜农、老园丁,这里指老瓜农。

〔67〕桰楼:即栝(guā)楼,瓜名,属葫芦科,又名果羸、瓜蒌、天瓜、地楼等,状似土瓜,根入土六七尺。

〔68〕匏瓜:即葫芦瓜。

〔69〕东陵故侯:指召平,秦时为东陵侯,汉灭秦后,为民,种瓜于长安城东,瓜美,故世俗谓之“东陵瓜”。见《史记·萧相国世家》。这里借指种瓜专家。

〔70〕矧(shěn)敢疵瑕:又岂敢指责呢?

〔71〕天子弹五弦之琴:《礼记·乐记》中说:“昔者舜作五弦之琴,以歌南风。”此指清代皇帝。

〔72〕愠(yùn):恼怒。

〔73〕苞贡:即贡物。《左传·僖公四年》载:“尔贡包茅不入,王祭不共,无以缩酒,寡人是徵。”

〔74〕永屏塞外:永远屏弃在边塞之外。

鉴赏

王闿运(1832—1916),字壬父,又字壬秋,号湘绮。湖南湘潭人。道光三十年(1850)入县学为生员。咸丰七年(1857)应乡试,中第七名举人。咸丰九年(1859)入京应进士试不第,留居京师,常出入于军机大臣肃顺之门,为肃顺所赏识,与之约为兄弟。其间曾馆于山东巡抚文煜处,又曾游两江总督曾国藩幕。同治年间以著述为主,并一直与湘军首领曾国藩、左宗棠、彭玉麟及淮军首领李鸿章等保持密切联系。光绪四年以后历主四川成都尊经书院、长沙思贤讲舍、衡州船山书院、江西高等学堂讲席。光绪三十四年(1908)授翰林院检讨。民国三年(1914),以83岁高龄出任国史馆馆长,不久辞归。有《湘绮楼诗文集》《湘军志》等多种著述行世。存赋有《哀江南》《愁霖》《吊旧》《上征》《会试萍始生》《牵牛花》《嘲哈密瓜》等。陈衍《石遗室诗话》说王闿运的诗作“于时事有关系者甚多”。他的赋作也是如此,例如《哀江南》《愁霖》《上征》等叙事长篇都直接或间接地反映了太平天国农民起义,堪称纪实之作,即使如《嘲哈密瓜》这样的咏物讽刺小赋,也是有感于两次鸦片战争以来不少人由惧外转向崇洋媚外的世风时弊而发,具有鲜明的时代色彩。

《嘲哈密瓜赋》具体作于何年尚难确定,不过,据赋序王氏称肃顺为“故大学士”,则可知此赋当作于咸丰十一年(1861)十月慈禧诛杀肃顺之后。王序还说此赋是“既归乡井,因暑盛削瓜,追思其事”而作,考王氏生平行踪,知他于同治二年夏和同治四年以后十二年间居湖南家乡,又联系王序下文所说“方今天下多事,夷狄侵陵”的时代背景,这无疑主要是指洪秀全发动的太平天国农民起义和英法联军发动的第二次鸦片战争以及沙俄侵占我国北方大片领土,那么,该赋当作于同治初年。

在中国近代史上,王闿运充当的是一个日趋保守的封建文人和忧国忧民的正直的爱国者的双重角色。当帝国主义的坚船利炮不断侵入中国,中华民族面临深重危机的时候,王闿运还是把中国传统文化看作至高无上,拒绝向西方学习,并仍以“华夷之辩”的传统观念来看待已经发生了巨大变化的国际秩序,这无疑显得保守、迂阔与不合时宜。但他敏锐地洞察到两次鸦片战争以来外来事物不断输入中国之时不乏鱼目混珠的现象和人们“望风承旨”、盲目崇拜的媚外心理,特作《嘲哈密瓜赋》,对此加以讽刺嘲弄,主张对外来事物要循名责实,“深求其味”,反对崇西媚外,“道不由庚”,让那些名不称实的舶来品“蒙窃嘉号”。这个问题的提出无疑有着深远的历史意义,至今还值得我们重视与反思。(顺便说一下,王闿运此赋中所讲的内外,实际上是中国境内的内地与边境,以此比况中国与外国,并不妥当。但这一点,我们可以姑且不论。)

相对于正文而言,赋序的文字完全是写实的。作者不仅按通例交待了写作该赋的时代背景、缘起和意图,使之成为读者理解和把握全篇思想倾向的一把钥匙,而且还特意概述了哈密瓜在清代常以入贡、人们以受赐为荣、以得尝为幸的情形和作者曾几次亲自品尝过哈密瓜的经历,以此作为正文中议论嘲讽的历史依据与现实依据,使序与赋互为唇齿,密不可分。

尽管从整体倾向上来说,王闿运是一位思想保守的爱国文人,拒绝学习西方文化,但他对外来事物并非一概排斥,全盘否定。因而他在《嘲哈密瓜赋》中有意先写了汉武帝引进西瓜与后文清代引进哈密瓜相对照。王闿运虽然对汉武帝贪求异味、残民以逞有所讽刺,但他对已经引进的西瓜这个外来事物本身基本上是肯定的。王闿运之所以反对引进哈密瓜这个外来事物,不仅在于哈密瓜不过是西瓜的一种而已,国内早已有之,用不着舍近求远、卑中尊西,更在于哈密瓜已是西瓜的变种,质劣味差,而皇帝未曾品尝就欣然接纳,用作御赐,使之名实不称,外给“西夷”可乘之机,内助国人媚外之风。作为一位忧国忧民的爱国者,王闿运对此不能不深表愤慨。不过,他所深恶痛绝的除了哈密瓜的鱼目混珠和“西夷”的投机钻营之外,主要是国人中的向声背实的崇西媚外者;对于皇帝,虽有微讽,却未敢作正面批判。

就艺术表现而言,这篇赋很有特色。首先,作为咏物讽刺小赋,作者所选择的嘲咏对象——哈密瓜就不是一般之物,而是在特定时代得已充分社会化了。因而在构思行文时不必着意苦心经营如何托物讽世,而可径直通过对物以及与物相关的人和事的嘲讽来达到对近代社会时风的批判。这就利于作品以较小的篇幅概括较为广阔的社会现象和表现较为深刻的思想主题。其次,作者在叙事时常常以虚构的细节和诙谐的语言来加强文章的形象性与幽默感,议论时又往往以热讽夹带着冷嘲,写得跌宕有致,摇曳多姿,嬉笑怒骂,皆成文章,读之令人忍俊不禁。

随便看

 

文学鉴赏辞典收录10205条古诗文及现当代文学作品鉴赏词条,基本涵盖了古今中外大多数文学家的作品鉴赏,是语文学习的必备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3 Newdu.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9/16 6:57: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