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念奴娇 刘过 |
释义 | 念奴娇 留别辛稼轩 知音者少,算乾坤许大,着身何处?直待功成方肯退,何日可寻归路?多景楼前,垂虹亭下,一枕眠秋雨。虚名相误,十年枉费辛苦。不是奏赋明光,上书北阙,无惊人之语。我自匆忙天未许,赢得衣裾尘土。白璧追欢,黄金买笑,付与君为主。莼鲈江上,浩然明日归去。 鉴赏 这首词大约作于嘉泰三年(1203)。辛稼轩是刘过好友之一,刘过对他非常敬重,曾写诗说:“但得稼轩一题品,春风侠骨死犹香。”(《呈稼轩》)因其过从甚密,当时社会上还流传着他们交往的一些趣事,如《山房随笔》说刘过欲结识稼轩,稼轩令其赋诗面试,又比如《江湖纪闻》说刘过客稼轩,因母病告归,囊橐萧然,稼轩为其筹款万缗,买舟送归,刘过因赋此词留别。这些传说虽有某些讹误,但基本事实不会有多大出入。在这首词中,刘过倾诉了自己怀才不遇的苦闷,反映了南宋统治集团的黑暗腐朽,表达了他愤然归隐的思想。 词的上片写刘过落拓不遇的生活。开头三句,写世无人知的苦闷。“知音者少”兼包作者与稼轩两人而言,是说他们要求恢复中原,社会上却无人理睬,因而发出“乾坤许大,着身何处”的叹息。以“许大”状乾坤,说明天地无限广阔;以“何处”说自身,说明天地虽广却着身无地。两相对比,便把他们落拓无依的境况写出来了。这两句既为“浩然归去”设下伏笔,又对“知音者少”做了具体发挥。辛稼轩在同期写的《汉宫春》词中借用“四时之序,功成者去”的典故,写过“功成者去,觉团扇、便与人疏”的词句,表达他对弃置不用的焦虑。“直待功成”二句,针对稼轩的忧虑,劝他急流勇退,不要等待功成名遂,因为那一天是等不来的。这两句是开,是明写别人,暗写自己。“多景楼前”三句是合,是把笔收拢来直抒胸臆。“多景楼”,在今江苏镇江北固山甘露寺内(今仅存遗址),是唐代名胜之一。刘过曾多次登楼眺望中原,写下“西风把酒闲来游,木叶渐脱人间秋。烟尘茫茫路渺渺,神京不见双泪流”(《题润州多景楼》)等怀念中原的名句。“垂虹亭”,在江苏吴江县垂虹桥之上,为当地名胜之一,王安石在《送裴如晦宰吴江》诗中曾说“他日散发处,最爱垂虹亭”。刘过之所以要在垂虹亭、多景楼“一枕眠秋雨”,固然和两地景物优美又可眺望中原有关,更主要的还在于他科场失意,政治上遭受压抑。他在诗中不止一次说过“十载长安五往来,立谈无语口慵开”(《谒易词谏》)、“十年无计离场屋,说着功名气拂胸”(《上袁文昌知平江》),这里所说的“虚名相误,十年枉费辛苦”,既概括了他落拓不遇的生活,又反映了他对遭受压抑的不满情绪。 词的下片承“十年枉费辛苦”而发,从正反两个方面写他落拓不遇的原因。“不是奏赋明光”三句,从反面落笔,说明他所以不遇,既不在于他没有诗才,不能像汉代辞赋家那样在明光宫(汉代宫殿名,武帝时置)向皇帝奏进辞赋,也不在于他不能诣北阙上书,陈述治国安邦的良策,以打动人主之心。“我自匆忙”二句,正面说明他之所以不遇,主要在于皇帝不重用他。早年,刘过曾向皇帝上书,向宰相陈述抗金方略,均未被采用,故云“天未许”,也就是没得到皇帝的赏识。“赢得衣裾尘土”,是说自己到处奔波,毫无结果,只不过落得满身灰尘而已。这几句揭露统治集团压抑人才的罪恶,可谓笔无藏锋,痛快淋漓!“白璧”三句,是留别辛稼轩的话。古代皇帝、大臣对下属有所赏赐,常用“白璧一双”。崔骃《七依》曾用“回顾百万,千金买笑”,形容美人之笑难得。这里运用这些材料,说明不论给予“白璧一双”的赏赐也好,还是纵情声色,千金买笑也好,他都无兴趣,还是交付给皇帝享用吧!末尾作者运用张翰的典故,说明自己不慕名利,决心归隐,同时又用“浩然归去”回应开头,并表明自己在归去的时候,正气凛然,决不向腐朽势力低头的高洁品质。 从风格上讲,这首词是属于直率一类的,这主要表现是直抒胸臆,一泻无余。词的开头,郁积在作者心头的愤懑之情就像一股清泉喷薄而出,激荡着读者的心灵。接着沿流溯源,指出自己为“虚名相误”,十多年来枉费了许多心力。然后明确指出自己所以不遇,不在于无才无识,而在于皇帝不重用自己。最后明确表示自己要“浩然归去”,用通俗的语言,明快的旋律,把满腔的怨愤向朋友倾吐出来,丝毫不加掩饰,生动活泼,情致缠绵,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
随便看 |
文学鉴赏辞典收录10205条古诗文及现当代文学作品鉴赏词条,基本涵盖了古今中外大多数文学家的作品鉴赏,是语文学习的必备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