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作者或作品:

 

词条 九愁赋 曹植
释义

九愁赋

曹植

嗟离思之难忘,心惨毒而含哀〔1〕,践南畿之末境〔2〕,越引领之徘徊〔3〕。眷浮云以太息〔4〕,愿攀登而无阶〔5〕。匪徇荣而偷乐〔6〕,信旧都之可怀〔7〕,恨时王之谬听〔8〕,受奸妄之虚辞〔9〕,扬天威以临下,忽放臣而不疑〔10〕。登高陵而反顾〔11〕,心怀愁而荒悴〔12〕,念先宠之既隆〔13〕,哀后施之不遂〔14〕。虽危亡之不豫〔15〕,亮无远君之心〔16〕

刈桂兰而秣马〔17〕,舍余车于西林〔18〕。愿接翼于归鸿,嗟高飞而莫攀。因流景而寄言〔19〕,响一绝而不还〔20〕。伤时俗之趋险,独惆怅而长愁。感龙鸾而敛迹〔21〕,如吾身之不留。窜江介之旷野〔22〕,独眇眇而泛舟〔23〕。思孤客之可悲,愍予身之翩翔〔24〕。岂天监之孔明〔25〕,将时运之无常〔26〕!谓内思而自策〔27〕,算乃昔之衍殃〔28〕。以忠言而见黜〔29〕,信无负于时王〔30〕。俗参差而不齐〔31〕,岂毁誉之可同〔32〕。竞昏瞀以营私〔33〕,害予身之奉公〔34〕。共朋党而妒贤〔35〕,俾余济乎长江〔36〕

嗟大化之移易〔37〕,悲性命之攸遭〔38〕。愁慊慊而继怀〔39〕,恒惨惨而情挽〔40〕。旷年载而不回〔41〕,长去君乎悠远。御飞龙之蜿蜿〔42〕,扬翠霓之华旌〔43〕,绝九霄而高骛〔44〕,飘弭节于天庭〔45〕。披轻云而下观〔46〕,览九土之殊形〔47〕。顾南郢之邦壤〔48〕,咸芜秽而倚倾〔49〕。骖盘桓而思服〔50〕,仰御骧以悲鸣〔51〕。纡予袂而收涕〔52〕,仆夫感以失声〔53〕

履先王之正路〔54〕,岂淫径之可遵〔55〕!知犯君之招咎〔56〕,耻干媚而求亲〔57〕。顾旋复之无轨〔58〕,长自弃于遐滨〔59〕。与麋鹿而为群,宿林薮之葳榛〔60〕。野萧条而极望〔61〕,旷千里而无人。民生期于必死〔62〕,何自苦以终身!宁作清水之沉泥〔63〕,不为浊路之飞尘。

践蹊径之危阻〔64〕,登岧峣之高岑〔65〕。见失群之离兽,觌偏栖之孤禽〔66〕。怀愤激以切痛,若回刃之在心〔67〕。愁戚戚其无为〔68〕,游绿林而逍遥;临白水以悲啸,猿惊听而失条〔69〕。亮无怨而弃逐,乃余行之所招〔70〕

注释

〔1〕惨毒:内心强烈的怨愤。

〔2〕践:到。南畿:南疆,这里当指雍丘,在今河南杞县。末境:远方。

〔3〕越:远。引领:伸颈远望。

〔4〕太息:叹息。

〔5〕无阶:无所凭藉。

〔6〕徇荣:追求荣耀。偷乐:苟且偷生,寻一时之安乐。

〔7〕信:实在。旧都:邺城,在今河南境内。

〔8〕时王:曹丕。谬听:听信谗言。

〔9〕奸枉:奸毒邪恶。虚辞:不实之辞。

〔10〕忽:突然。放:放逐。

〔11〕高陵:曹操的陵墓。

〔12〕荒悴:憔悴的样子。

〔13〕先宠:以往在曹操那里所得到的恩宠。隆:丰厚。

〔14〕后施:后来曹丕的惠施。不遂:不终。

〔15〕不豫:无法预测。

〔16〕君:曹丕。

〔17〕刈:割。桂兰:芳香的植物。秣马:饲马。

〔18〕舍:停也。

〔19〕流景:指飞鸿的影子。寄言:寄托怀抱。

〔20〕响:飞鸿的鸣叫。

〔21〕鸾:凤鸟。传说龙凤是吉祥之物,天下太平则现,天下混乱则隐。

〔22〕窜:迁。江介:江岸。

〔23〕眇眇:孤独无援的样子。

〔24〕愍(mǐn):哀怜。翩翔:孤独前行的样子。

〔25〕天监:上天的监视。孔明:十分明了。

〔26〕将:且。无常:没有定则。

〔27〕内思:自我反思。自策:自我思虑。

〔28〕算:命运。乃昔:过去。衍殃:过失、灾难。

〔29〕见黜:被废黜。

〔30〕负:辜负。

〔31〕参差:不整齐的样子。

〔32〕毁誉:诋毁与赞誉。

〔33〕昏瞀(mài):昏暗。

〔34〕害:患,妒忌。

〔35〕朋党:为了共同利益而结合在一起的集团。妒贤:妒忌贤能。

〔36〕俾:使。

〔37〕大化:国家政教大纲。

〔38〕攸遭:所遭遇。

〔39〕慊(qiàn)慊:心怀忧愤的样子。继怀:萦绕于胸,不能断绝。

〔40〕恒:常常。惨惨:悲伤的样子。情挽:情之所系。

〔41〕旷:长久。

〔42〕飞龙:喻马。龙升于天,故曰飞龙。蜿蜿:龙行之貌。

〔43〕扬:高高地飘起。翠霓之华旌:五色彩虹组成的旗帜。

〔44〕绝:超越。高骛:高飞。

〔45〕弭节:驻车。

〔46〕披:拨开。

〔47〕九土:九州。殊观:看上去不一样。

〔48〕南郢:楚地之南。雍丘本属杞国,后为楚所灭。

〔49〕芜秽:荒芜。倚倾:杂乱不齐的样子。

〔50〕骖:拉边套的马。盘桓:徘徊不前。

〔51〕仰玉骧以悲鸣:马头朝向御者悲鸣。

〔52〕纡:弯曲。袂:衣袖。收涕:拭泪。

〔53〕失声:因过度悲伤而哭不出声来。

〔54〕履:走。

〔55〕淫径:邪路。遵:循也。

〔56〕犯君:触犯君王。招咎:招来祸害。

〔57〕干媚:献媚。

〔58〕顾:考虑。旋复:回还,归来。无轨:失去道路。

〔59〕遐滨:偏远的地方。

〔60〕葳榛:草木丛杂。

〔61〕极望:竭力远眺。

〔62〕民生:人生。

〔63〕“宁作”二句:以清水之沉泥和浊路之飞尘暗示作者宁愿作清白环境中的卑下者,也不愿做浊世中的显达者。

〔64〕蹊径:道路。危阻:艰难险阻。

〔65〕岧峣:高峻的样子。

〔66〕觌(dí):遇见。偏栖:独处。

〔67〕回刃:回旋的刀刃。

〔68〕戚戚:忧愁的样子。

〔69〕失条:从树枝上坠落。

〔70〕招:招致。

鉴赏

在中国古代众多的作家中,曹植可谓命途多舛。他的“空负凌云万丈才,一生襟袍未曾开”的悲剧性生涯无疑给这位风流俊赏的汉魏才子的现实生活覆盖上了一层浓重的暗影,甚至带来了几多辛酸,几多悲凉,以致当我们于千载以下想到他那漂泊无定的遭遇和虽然胸怀冰雪却报国无门的形销骨立的幽怨的形象,也不能不黯然神伤。可是,当我们把审视的目光从他所处的残酷的历史背景转移到他所开拓的文学天地,出现的却是另一番动人的情形。在这里,人生的悲凉、生活的遗弃,通过主体心灵的高扬和审美的观照,都发生了惊人的转变。人生的悲凉已不单纯是生活强加给作家的厄运,它实际已成了他把握生命、体察人生的一种情感方式;生活的遗弃也不再是生命无价值的消耗,它已熔铸成了对自我价值的执著与精诚,这也许是刘勰所说的病蚌成珠。这里要谈到的《九愁赋》,正是作者生命历程的一部真实的记录。在这篇自叙性的文字中,作者带着旷古的幽怨与不屈的希求向我们忠实地展现了一个虽然遭谗受谄,但仍不改初衷的坚贞者的动人的内心世界。其思想的深刻,情感的真挚与艺术的精致,可谓绝伦。正如明代沈嘉则所说:“若论文章,则伯仲屈平,贾宋诸人未堪与俦。”的确,如果我们细作分析,就会发现,这并非毫无根据的谀词,在总的精神走向上,曹植寻求的是一条与他的前辈屈原完全相似的途径,也正因为有了这样高层次的参照,所以他在人格上才显得那样独立不移,在艺术上才那样光彩照人。

从文章透露的一些信息我们可以推断,这篇作品作于雍丘,时间大约在黄初四年至黄初七年,这正是曹植个人经历中最不幸的时期。自建安二十五年(220)父亲曹操去世以后,曹植的遭际便一落千丈,由一个备受宠爱的对象沦落为任他人宰割的受害者。在去雍丘以前,他即屡次被贬爵,并不断改变封地。他先由县侯的临淄侯降为乡侯的安乡侯,不久又由安乡侯改封为鄄城侯。在鄄城期间,他又因被人诬告,而迁往邺城旧居闭门思过。此后,曹丕大概为了体现他的一点仁爱之心,又将之进封为鄄城王,但过后不久,又徙之到雍丘,并且在这里滞留了三年。在汉魏时期,雍丘是一个备受战乱破坏,且离都城遥远的边境地带。因此,此行对曹植来说,无异于放逐。这篇文章很可能就是作者在到达雍丘后不久所作。

从题目即可以看出,这是一篇非同寻常的文字。古人常用“九”字言其多,那么,作者在这里以“九愁”名篇,其命意非常明显,就是借此宣泄他的百转愁肠。当我们一接触到题目,就似乎已经感到了一种不可言说的沉重感,从这种意义上说,它的确起到了“山雨欲来风满楼”的笼罩全篇的效果。的确,在实际的写作过程中,作者也是以愁为线索,展开他的心历路程的。

我们先看第一段。显然作者意识到了开篇的重要性,所以工于发端成了这一段的最大特色。潜藏在心中的无限的幽怨如决堤之水冲垮了作者理性的栅栏,情感上的激越几乎使他摈弃了艺术上的修饰和语意上的闪烁其词,而以十分清晰的文字直陈胸臆:“嗟离思之难忘,心惨毒而含哀”,作者一开始就把痛苦而复杂的内心世界袒露给读者,可谓一字一血泪,一字一呜咽。随着情绪的高涨,文中指陈的范围亦越来越趋向于对象化。由于作者是一个受现实政治迫害而流徙边土的放逐者,因此,这就必然给这种对象化带来这样的规定性,即把指陈的锋芒对准自身现实悲剧的制造者。这无意中便造成了两种形象的对立:一个是“扬天威以临下,忽放臣而不疑”的曹丕,一个是“虽危亡之不豫,亮无远君之心”的作者自我。正是在这两种形象的对立与描述中,作者也完成了两种势力的价值判断。在作者看来,身为一国之君、又是自己兄长的曹丕只是一个没有理性的专制者,充其量只是昏庸与猜忌的象征,而作者自己则是这种专制局面的无辜的受害者,是忠贞与清白遭到毁灭的标志。这种对比性的描述无疑具有一种黑白分明的清晰感和一字千钧的力度,它不但无情地暴露了世道的艰难险阻,而且还在一定的意义上高扬了自身的价值。这在曹植的整个作品也是少见的。我们知道,在曹植生活的后半期,由于生活的落差所造成的忧患意识的触发,他写作了许多感叹身世的作品。但因为环境的险恶和指陈对象的特殊性,他一般都采取比较隐晦的方式,即用草木零落,美人迟暮来表达政治上的失意,如《洛神赋》、《杂诗》之类,即使如《赠白马王彪》这样阳刚之气比较旺盛的作品,也是在传统比兴的形式中,很有节制地倾诉心中的不平。因此,特殊的现实背景赋予了曹植特殊的表达方式,而这种特殊的表达方式又形成了一种特定的情感模式,即怨而不怒的中庸的情感境界。这样,在一般的作品中,曹植往往只是以吞咽者的形象出现,他总是把自己的情感固定在一种满而不泄的状态,或是“含情欲说宫中事,鹦鹉前头不敢言”,或是“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一句话,他大多迂回曲折,点到为止。有时甚至为了安全起见,不得不以扭曲作为代价,虽备遭坎坷,也要说些违背初衷、歌颂圣明的话。但这篇作品所呈现的面貌却与众不同,不但在情感上突破了中庸的情感模式,而且对对象的指责也一变以往的暧昧,把锋芒直接对准了曹丕——那个曾经使他备尝世态艰辛,并且目前仍然制约着他的专制者。也正因为他抛弃了精神上的羁绊,所以才那样痛快淋漓,一泻千里。

从专制的阴影中摆脱出来的曹植,再也没有成为理性的奴隶。在情感的王国里,他终于成了自由人。他忽而接翼归鸿,忽而遥问苍天,尽情地宣泄心中的忧愤,开放自身的胸怀。如果说,在前段中作者以不羁的姿态为自己情感的表达开辟了一个逻辑起点,那么,第二段则是它的承续,在原先价值判断的基础上,他把自己的情感推向了一个新的层面。和前面不同的是,这一段的形象性明显增强。“刈桂兰而秣马,舍余车于西林”便具备了这种特征。桂兰本是美好的东西,但却用来秣马,自己的生命之车本应奔驰不息,现在却停滞不前,无疑,从暗喻的意义上审视,这正象征了作者在现实中的窘困。这是明珠暗投的悲哀,但却不是毁灭性的悲哀。因为他已完全把自己看作是一个独立于昏昏浊世和上帝眷顾之外的弃子:“思孤客之可悲,愍予身之翩翔,岂天监之孔明,将时运之无常。”其中,虽然不乏对生命的哀叹,甚至带点人生无常的意味,但它却是建立在严肃的道德判断基础之上的,因此显得极其深厚而真实。在作者看来,和所有遭谗受谄者一样,他之所以遭到放逐,并不是由于自己于国无忠,而是因为太眷眷于忠。“以忠言而见黜”一语正道出了这方面沉痛的感受。他之所以引来诋毁,也不是由于胸怀私心,而是因为太游离于私。“害予身之奉公”,就说出了这种底蕴。在黑白不分、是非混淆的世风中,作者不得不承受由价值颠倒所引发的痛苦,因为举世昏昏,所以他的清醒与理智便成了罪恶;因为举世浊浊,所以他的高洁与狷介便成了污点。这不由得使我们想起了屈原那种“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的对现实的反讽。在现实的重压下,作者甚至想弃世远游,寻觅一个空灵而静谧的所在,安置他那颗在现实中备受挫折的心灵。于是,他整个的身心开始向另一个世界漂移,以至产生了精神上的幻觉。他似乎已经和他那个精神偶像屈原一样,驾飞龙,扬华旌,飘摇于五光十色的天庭。但遗憾的是作者毕竟是一个活生生的现实中的人,神话世界不能代替世俗的土壤,精神幻觉也不可能成为现实的视象,充溢于内在精神领域严肃的责任感和外在的巨大引力,最终又把他拉回到混浊的尘世,逼迫他在忧郁和痛苦中完成他的人生之途。所以,当世俗的钟声敲碎了片刻的梦幻,俯瞰大地的芜秽与倾颓,他又一次陷入了无法解脱的悲哀之中,以至老马盘桓,仆夫失声。这种变化使我们再一次想起了屈原在《离骚》的最后所表现的情调:“驾八龙之婉婉兮,载云旗之委蛇,抑志而弭节兮,神高驰之邈邈,……陟升皇之赫戏兮,忽临睨乎旧乡,仆夫悲余马怀兮,蜷局顾而不行”。毋庸讳言,作者所流露的对国家的眷恋还没有屈原明确深厚,情感还没有那么令人悱恻,色彩也没有那么辉煌绚烂,但他们在人格走向上却是基本一致的。因为这不是一般意义上的缠绵与伤感,而是一个赤子对母体的忠贞,一个弃儿在失去依傍后对大地的回顾!

于是,作者在精神上开始蜕变,他已由一个愤世者转变成了一个殉道者,在这种意念的照耀下,他的是非观念越来越趋于明确,其独立不移的人格也越来越向成熟发展。看上去他是这样地精诚执著,义无反顾,这就是在第三段所表白的:“履先王之正路,岂淫径之可遵,知犯君之遭咎,耻干媚而求亲。”作者明确表示他决心寻求一条与现实截然相反的道路作为他最终的归宿,他甚至宁可犯忤君之嫌,也不愿作出媚态,宁可放逐于遐滨,也不做亏心之举。无疑,在君臣之义与个体人格抵触的情况下,他毅然选择的是后者。虽然从传统的伦理观念上审视,这不无反叛的意味,但正是在这种反叛中,作者亮出了他个性的旗帜。也正因为如此,所以他标出的所谓的先王,便失去了实在的意义,而成为徒具形式的托古寄怀,充沛于其中的则是对自我的忠贞。这样,作者在否定现实的同时,也肯定了自身,完善了自身,“宁作清水之沉泥,不为浊路之飞尘”,正是它形象化的表现。清水中的沉泥虽然寂寞无闻,但却能保持固有的本性;浊路上的飞尘虽然阅尽繁华、飞扬跋扈,但终是他人的奴仆。作者的表述可谓奇极、痴极,也悲极,他的萧索,他的耿直,他的艳绝的才情,皆包含在这一小片画面之中。

和前面相比,最后一段的调子显然有些低沉,但这并不是作者在精神上退缩的表现,而是他的愁苦在意象上的一种回归。正是通过这种回归,使读者于沉雄之中又感到了一种萧瑟之气,从而激起不尽的联想。

随便看

 

文学鉴赏辞典收录10205条古诗文及现当代文学作品鉴赏词条,基本涵盖了古今中外大多数文学家的作品鉴赏,是语文学习的必备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3 Newdu.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1/15 1:38: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