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古代志怪小说:

 

词条 化金之木 吴曾
释义

化金之木

[宋]吴 曾

韩待制子苍言:“青城山[1] 一道士,俾小师持铁汤瓶出观买酒,以待檀越[2] 。小师中道奏厕于林下,以瓶挂树端。瓶重木弱,为风所摇,木叶揩磨,所著处皆成金色。徐以木叶再揩未至处,则表里黄赤。既锻以火,赴市货之,得上金之价。自是识化金之木,因走四方,未始乏绝。年逾六十,不能去,寓滑州[3] 天庆观,以老病不出几十年,龙钟为甚。同观道士,平日固以物色疑之。其人欲传其术,而未有可付者。阴视观前一老人,以卖米为业,不问岁之荒歉,一斗求息一文。意其为行有常,或可以传。一日招至酒肆,密告以欲传之意。老人曰:‘某能是久矣。’其人曰:‘未必然也,明日可过我共试之。’诘旦[4] ,老者至,因扃户。而同观道士居邻房者,似有所闻,穴壁视之,见二人破一釜,各以火锻,次下药物。少间,倾注于地,则赤金烂然。递相把玩称叹,以为世不可谓无人也。同观道士数人,骇其所为,推壁而入。二人仓皇,收拾不及。因之喧呶[5] 争夺,卒压死二人,众道士竟因是坐狱。盖天地宝货,鬼神所秘,而二人辄私用之,宜于不免也。”

——《能改斋漫录》


【赏析】

中国古代就有方术之士,最早起源于战国时期的齐、燕一带,多为炼丹、求仙,自言长生不死之人。至秦汉以后,此风渐盛。秦始皇曾“召文学方术士甚众,欲以兴太平,方士欲练以求奇药”,连徐福的东渡,也是出于方士求药的需要。后世泛指医、卜、星、相之流为方士,而“方术”便成了医卜星相之术了。“方术”的炼丹、求仙的本义后来归到道术。道家不像佛家那样靠诵经念佛求来世升腾和今世平安。道家追求的是炼丹吃药,羽化成仙,指望今世就脱离尘世,一步登天。于是炼丹术就成了道家不可缺少的“业务”之一。但是,丹药往往并不能真的使道长们长生不老或羽化仙去,于是幻想靠炼丹而升腾的道士转而想靠炼丹中的冶金技术求得今世的富足。《化金之木》就是在这样的心理下产生的一个离奇古怪的故事。小说中的“小师”(小道士)因偶然的机会,识得一种可以使普通生铁变成真金的树,从此游走四方,“未始乏绝”。年老之际,想把他的绝技传于后人。不料他所物色的传人,竟然也有炼金的高招。小说中所写的两人“破一釜,各以火锻,次下药物。少间,倾注于地,则赤金烂然”,正是由道家炼丹术衍化而来的炼金术。出人意料的是,这种惊世骇俗的“技术”给两位老人带来的竟是悲剧性的结局。可是,作者却认为他们私用了“鬼神所秘”的宝货,因此他们的死就“宜于不免”了。撇开作者的创作意图不论,我们从这段离奇的故事中可以看到中国古代的冶金技术或许曾达到某种惊人的水平。书中所述的炼金的过程,估计是一种镀金术(点铁成金在科学上是难以想象的)。这种使用某种药物,就能使破铜烂铁转眼之间“赤金烂然”的异术,在当时,不能不说是一种令人神往的“高科技”了。

(陈建生)

注 释

[1].青城山:在今四川成都。

[2].檀越:即施主。

[3].滑州:治所在今河南滑县东。

[4].诘旦:明旦,明朝。

[5].喧呶(náo):声音嘈杂刺耳。

随便看

 

文学鉴赏辞典收录641条古代志怪小说鉴赏词条,基本涵盖了大多数古代志怪小说的鉴赏及作者简介,是语文学习的必备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3 Newdu.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27 21:09: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