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 凉
[清]钱 泳
崇明[1] 李明经[2] 杜诗,年七十余。率其徒数人,应科试。自崇抵昆[3] ,已薄暮矣。遍觅寓所,已无下榻处。惟东南门柏家厅,有楼五楹,李遂偕其徒居之。
时方六月下旬,盛暑郁蒸,诸徒舟车劳顿,已就榻酣睡矣。李独卧不成寐,见残月渐明,楼下如有人声,窃窃私语。闻一人曰:“如此炎天,楼上诸公,得毋太热乎,我辈夜凉无事,胡不上楼,代为驱暑。”于是渐闻梯上有声,如连步而上者。李素称胆壮,亦不畏之。少顷,渐至榻前,各执蕉扇一柄,有无头者则以扇插颈,答答若摇状;无臂者以扇插肩,盘旋于幛前。见数十鬼中,肢体无一全者,或驰而东,或趋而西。一人曰:“厢间进士公下榻,我辈盍先送凉?”既而曰:“某某虽秀才,尔辈何薄待之?我为之拂暑,而独不至李。”迨诸徒榻前摇扇几遍,将作下楼状,忽齐声曰:“扬仁风而不及老贡生,非情也。”遂各举扇一摇,呼啸而去。李徐呼其徒曰:“今夜得毋太凉乎?”皆答曰:“凉甚。”李曰:“汝不知其故乎?”因徐为道之。诸徒愕然惊起,不敢复卧。
次早询之土人,有老者曰:“明季被兵时,有民人百余,皆潜伏此楼下。既而兵入,悉被屠戮,无一存者。今百余年,此楼尚多祟也。”是日亟迁寓而去。
——《履园丛话》
【赏析】
《送凉》写昆山城里一栋荒楼闹鬼的故事。在鬼气森森而诙谐滑稽的谑趣之中,蕴含着悲凉、惨痛和激愤。犹如地火和暗河,清代统治者屠杀江南人民所激起的怨恨在人民的心中燃烧着、汹涌着。这是故事给读者的暗示。作者是画家,深谙画龙点睛之法,他徐徐写来,似乎是在认认真真地谈狐说鬼,而到了篇末才轻轻将题旨点破。
他先写崇明县应科举考试的举子们在老贡生的率领下,冒酷暑赶到昆山,天色已暮却找不到住处,于是在柏家厅楼上住下。当人们沉沉入睡之时,在老贡生眼中展开了令人恐怖又叫人眼界大开的一幕:只见数十个或无头或无臂的鬼一个个登楼给举子们摇扇送凉。鬼们似乎没有太多的等级观念,不管是贡生,还是秀才,一律大扇仁风。之后,他们嬉笑呼啸而去。世上本来没有鬼,鬼是人心造的幻影。故事作者为什么要造出这么些肢体不全的鬼来给书生们送凉呢?这仅仅是为了赢得某种恐怖的愉悦吗?篇末作者说出了答案。用短短几句话勾勒出了人们也许忘却、也许并未忘却的历史场面:清初统治者在征服江南的战争中,有百余平民躲在这柏家厅楼下,结果全部被屠杀了。钱泳没有用“国朝”、“大清兵”这样要招致“文字狱”的字眼,而用“明季被兵”这样的话来掩饰。但当时的明眼人是会看得清清楚楚的,因为有历史记录在案。归庄的《悲昆山》曾这样写道:“城陴一旦驰铁骑,街衢十日流膏血。白昼啾啾闻鬼哭,乌鸢蝇蚋食人肉。一二遗黎命如丝,又为伪官迫慑头半秃。”在那人民“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鲁迅《灯下漫笔》),又何止昆山遭此涂炭?如“扬州十日”、“嘉定三屠”、江阴城中“尸骸枕藉,街巷皆满”(全祖望《阎典史传》)等等,够说一阵子的了。可是到钱泳所生活的年月,人民已进入“暂时做稳了奴隶”的时代了。所以科举之途吸引着一批又一批江南举子,他们要通过这个阶梯去谋取高官厚禄。唉,人是容易忘却的。不过钱泳在有意无意中仍透露出人们并没有完全忘却。影影绰绰的无头鬼似乎是某种记忆的浮现,提醒做着奴隶好梦的人们:这片土地曾沾满血污。
(钟林斌)
注 释
[1].崇明:今属上海。
[2].明经:明清时对贡生的敬称。文中的“杜诗”,是李贡生的名字。
[3].昆:江苏昆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