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 德 璘
[唐]裴 铏
贞元中,湘潭尉郑德璘,家居长沙,有亲表居江夏[1] ,每岁一往省[2] 焉。中间涉洞庭,历湘潭[3] ,多遇老叟棹舟[4] 而鬻[5] 菱芡,虽白发而有少容。德璘与语,多及玄解[6] 。诘曰:“舟无糗粮[7] ,何以为食?”叟曰:“菱芡耳。”德璘好酒,长挈松醪春[8] ,过江夏,遇叟无不饮之,叟饮亦不甚愧荷[9] 。
德璘抵江夏,将返长沙,驻舟于黄鹤楼下。旁有鹾贾[10] 韦生者,乘巨舟,亦抵于湘潭。其夜,与邻舟告别饮酒。韦生有女,居于舟之舵橹[11] ,邻舟女亦来访别,二女同处笑语。夜将半,闻江中有秀才吟诗曰:“物触轻舟心自知,风恬浪静月光微。夜深江上解愁思,拾得红蕖[12] 香惹衣。”邻舟女善笔札,因睹韦氏妆奁中有红笺一幅,取而题所闻之句,亦吟哦良久,然莫晓谁人所制也。
及旦,东西而去。德璘舟与韦氏舟同离鄂渚[13] ,信宿[14] ,及暮又同宿;至洞庭之畔,与韦生舟楫颇从相近。韦氏美而艳,琼英腻云[15] ,莲蕊莹波[16] ,露濯蕣姿[17] ,月鲜珠彩[18] ,于水窗中垂钓。德璘因窥见之,甚悦。遂以红绡[19] 一尺,上题诗曰:“纤手垂钩对水窗,红蕖秋色艳长江。既能解佩投交甫[20] ,更有明珠乞一双。”强以红绡惹其钩,女因收得,吟玩久之。然虽讽读,即不能晓其义。女不工刀札[21] ,又耻无所报,遂以钩丝而投夜来邻舟女所题红笺者。德璘谓女所制,疑思颇悦,喜畅可知,然莫晓诗之意义,亦无计遂其款曲[22] 。由是女以所得红绡系臂,自爱惜之。明月清风,韦舟遽张帆而去。风势将紧,波涛恐人,德璘小舟,不敢同越,然意殊恨恨。
将暮,有渔人语德璘曰:“向者[23] 贾客巨舟,已全家殁于洞庭耳!”德璘大骇,神思恍惚,悲婉久之,不能排抑。将夜,为吊江姝诗二首,曰:“湖面狂风且莫吹,浪花初绽月光微。沉潜暗想横波泪[24] ,得共鲛人[25] 相对垂?”又曰:“洞庭风软荻花秋,新没青蛾[26] 细浪愁。泪滴白蘋君不见,月明江上有轻鸥。”诗成,酹[27] 而投之。精贯神祇[28] ,至诚感应,遂感水神,持诣水府。府君[29] 览之,召溺者数辈,曰:“谁是郑生所爱?”而韦氏亦不能晓其来由。有主者[30] 搜臂,见红绡而语府君。曰:“德璘异日是吾邑之明宰[31] ,况曩有义相及,不可不曲活尔命。”因召主者携韦氏送郑生。韦氏视府君,乃一老叟也,逐主者疾趋,而无所碍,道将尽,睹一大池,碧水汪然,遂为主者推堕其中,或沉或浮,亦甚困苦。
时已三更,德璘未寝,但吟红笺之诗,悲而益苦。忽觉有物触舟,然舟人已寝,德璘遂秉炬照之,见衣服彩绣,似是人物。惊而拯之,乃韦氏也,系臂红绡尚在。德璘喜骤。良久,女苏息,及晓方能言,乃说:“府君感君而活我命。”德璘曰:“府君何人也?”终不省悟。遂纳为室,感其异也。将[32] 归长沙。
后三年,德璘当调选[33] ,欲谋醴陵[34] 令。韦氏曰:“不过作巴陵[35] 耳。”德璘曰:“子何以知?”韦氏曰:“向者水府君言‘是吾邑之明宰’,洞庭乃属巴陵,此可验矣。”德璘志之。选,果得巴陵令。及至巴陵县,使人迎韦氏,舟楫至洞庭侧,值逆风不进,德璘使庸篙工者五人而迎之,内一老叟挽舟[36] ,若不为意。韦氏怒而唾之。叟回顾曰:“我昔水府活汝性命,不以为德,今反生怒。”韦氏乃悟,恐悸,召叟登舟,拜而进酒果,叩头曰:“吾之父母当在水府,可省觐[37] 否?”曰:“可。”
须臾,舟楫似没于波,然无所苦。俄到往时之水府,大小倚舟号恸,访其父母。父母居止,俨然第舍,与人世无异。韦氏询其所须,父母曰:“所溺之物,皆能至此,但无火化[38] ,所食唯菱芡耳。”持白金器数事[39] 而遗女曰:“吾此无用处,可以赠尔,不得久停。”促其相别。韦氏遂哀恸别其父母。叟以笔大书韦氏巾曰:“昔日江头菱芡人,蒙君数饮松醪春。活君家室以为报,珍重长沙郑德璘。”书讫,叟遂为仆侍数百辈,自舟迎归府舍。俄顷,舟却出于湖畔,一舟之人,咸有所睹。德璘详诗意,方悟水府老叟,乃昔日鬻菱芡者。
岁余,有秀才崔希周投诗卷于德璘,内有《江上夜拾得芙蓉》诗,即韦氏所投德璘红笺诗也。德璘疑诗,乃诘希周,对曰:“数年前泊轻舟于鄂渚,江上月明,时当未寝,有微物触舟,芳馨袭鼻,取而视之,乃一束芙蓉也,因而制诗;既成,讽咏良久。敢以实对。”德璘叹曰:“命也。”然后更不敢越洞庭。德璘官至刺史。
——《传奇》
【赏析】
这是一个颇为离奇、带有喜剧色彩的故事,作者的原意大约是劝谕人们行善,多做好事,必得好报,正如洞庭府君那首诗所言:“昔日江头菱芡人,蒙君数饮松醪春。活君家室以为报,珍重长沙郑德璘。”小说塑造的三个人物生动、新鲜,亲切、可感。
第一个人物是郑德璘。此人十分富于感情。“有亲表居江夏”(亲表,姑舅族属),每年远涉重湖去看望,可见他十分重视内外亲情。遇卖菱老叟,主动亲近、关心,有酒同醉,无意于对方的态度,纯然一片真情。要知道,他是具有官员身份的,但他对眼前的小民无一点距离感,似乎未曾沾染世俗的习气。他是单纯的,心之所往,情之所至,对待异性亦是如此。一见韦氏,就为韦氏的美艳倾倒。对韦氏的垂钓,他久久地鉴赏,鉴赏之不足,裁诗以赠,赠之不达,“强以红绡惹其钩”,虽小有狡狯,不失天真。韦氏遇难,他“大骇”,“恍惚”,“悲婉”,反应十分强烈。“将夜,为吊江姝诗二首”,夜三更,还在吟诵“红笺之诗,悲而益苦”,感情又是如此深挚。郑德璘可谓是一位纯情士子。
第二个人物韦氏。韦氏最后与德璘结为夫妇,实在是阴错阳差,当初她并无此念。韦氏在水窗垂钓,为德璘久窥,她竟无觉察。德璘以诗相赠,她竟泰然接受,“吟玩久之,然虽讽读,即不能晓其义。女不工刀札,又耻无所报,遂以钩丝而投夜来邻舟女所题红笺者”。如此行为可以理解为其少不更事,更重要的原因恐怕还是其家庭和生活环境使然。作为盐商女,她所受教育不多,不知男女间防闲之义,甚至还模仿郑生的方式,投桃报琚。当然她全无郑生那样的念头,她“耻无所报”,可能也是出于商贾贸易一物易一物的观念。她竟至将德璘的红绡系于臂上,“自爱惜之”,而在洞庭府君追问“谁是郑生所爱”时,莫晓来由,这是颇为滑稽的。她爱红绡大概是觉得好玩、有趣,哪里知道郑生在为她刻骨铭心呢!这个鹾贾小女的形象写得颇有特色,颇有个性,在传奇、志怪中难得一见。
第三个人物是洞庭府君,又称洞庭君,俗称洞庭龙王。在别的传奇、志怪作品中,在人们的印象中,他可是个威风凛凛的人物,喜怒之间定人生死。而在此篇作品中,却是一个和善的、平易的、富于人情味的老头。他初出现时,“棹舟”而鬻菱芡,“虽白发而有少容”,再现时与庸工一道“挽舟”,在水府中言谈举止显得也很家常,很好说话,韦氏请求见父母,他曰:“可。”没有一点架子。他专门做好事,好人有难他救助,遇到麻烦他出力,他就是这么一个厚道的长者。显然这是作者的理想化,在一个缺乏公道、秩序,人们生死祸福难以自保的社会中,是十分需要这样一个神灵的。更引人注意的是,这个神灵两次显形,也都是以普通的劳动者面貌出现的,从而体现了作品的平民色彩,反映了普通百姓的理想愿望。
(汤华泉)
注 释
[1].江夏:今湖北武昌。
[2].省:看望。
[3].湘潭:按此湘潭或系江潭之误,由长沙至江夏不经湘潭。下“抵于湘潭”亦应为江潭,彼处明言“驻舟于黄鹤楼下”。江潭,江水深曲处,楚辞有“泝江潭”句。
[4].棹(zhào)舟:划船。
[5].鬻(yù):卖。
[6].玄解:玄妙的理论,指道教神仙家学说。
[7].糗(qiǔ)粮:干粮。
[8].松醪(láo)春:一种名酒。
[9].愧荷:不好意思。
[10].鹾(cuó)贾:盐商。
[11].舵橹:此处指尾舱。
[12].红蕖(qú):荷花。
[13].鄂渚:相传在今武汉市黄鹄山旁三百步长江中。
[14].信宿:连宿两夜。
[15].琼英:白玉;腻云:谓为轻云润泽。
[16].莹波:清亮的水波。此句谓荷蕊冒出清水。
[17].蕣(shùn)姿:即花容。此句谓朝露洗濯花容。
[18].月鲜珠彩:谓珍珠在月光映照下更为皎洁。按以上四句皆形容韦氏垂钓临水时美丽的容貌。
[19].红绡(xiāo):红丝布。
[20].“交甫”句:传说郑交甫在汉皋台遇二女,二女解佩赠其二珠。
[21].刀札:同笔札。
[22].款曲:心事。
[23].向者:指过去时间。
[24].横波泪:谓泪水盈眶。
[25].鲛人:传说中南海中的似人的鱼,喜哭,泪即珍珠。此指韦氏。
[26].青蛾:原指女子的画眉,此指韦氏。
[27].酹:以酒祭奠。
[28].神祇(qí):神灵。
[29].府君:此指水府尊神。
[30].主者:办事的人。
[31].明宰:指县令。
[32].将:携带。
[33].调选:调任选拔。
[34].醴陵:县名,今属湖南。
[35].巴陵:县名,治所在湖南岳阳。
[36].挽舟:拉船。
[37].省觐(jìn):看望长者。
[38].火化:火烧煮。
[39].数事:数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