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古代志怪小说:

 

词条 还金 钮琇
释义

还 金

[清]钮 琇

顺治十年三月,龙溪老农黄中与其子小三操一小船,往漳州东门买粪,泊船浦头,浦旁厕粪,黄所买也。父子饭毕,入厕担粪,见遗有腰袱一具,携以回船,解袱而观,内有白金六封。黄谓其子曰:“此必上厕人所失者。富贵之人,必不亲自腰缠;若贫困之人,则此银即性命所系,安可妄取?我当待其人而还之。”小三大以为迂,争之不听,悻悻径回龙溪。黄以袱藏船尾,约篙坐待。

良久,遥见一人狂奔而来,入厕周视,彷徨号恸,情状惨迫。黄呼问故,其人曰:“我父为山贼妄指,现系州狱。昨造谒贵绅达情,州守许以百二十金为酬。今鬻田宅,丐亲友,止得其半。待州守许父保释,然后拮据全餽,事乃得解,故以银袱缠腰入州。因急欲如厕,解袱置板,心焦意乱,结衣而出,竟失此银。我死不足惜,何以救我父之死乎!”言讫,泪如雨下。黄细询银数与袱色俱符,慰之曰:“银固在也,我待子久矣。”挈而授之,封完如故。其人惊喜过望,留一封谢黄。黄曰:“使我有贪心,宁肯辞六受一?”挥身使去。是时船粪将满,而子久不至,遂独自刺船归。行至中途,风雨骤作,舣棹荒村之侧。村岸为雨所冲洗,轰然而崩,露见一瓮,锡灌其口。黄亦不知中有何物,但念取此可为储米器,然重不能胜,力举乃得至船。须臾雨霁风和,月悬柳外,数声欸乃,夜半抵家。小三以前事告母,两相怨詈,黄归扣户,皆不肯应。黄因诳云:“我有宝瓮在船,汝可出共举之。”子母惊起趋船,月光射瓮头如雪,手舁而上,凿锡倾瓮,果皆白镪,约有千金,黄愕然悟蕉鹿[1] 之非梦矣。黄之邻止隔苇墙,卧听黄夫妇切切私语甚悉,明日以擅发私藏首于官[2] 。龙溪宰执黄庭讯,黄一无所讳,直陈还银获银之由。宰曰:“为善者食其报,此天赐也,岂他人所得而问乎?”笞邻释黄,由是迁家入城,遂终享焉。

——《觚剩》


【赏析】

这篇拾金不昧者得到好报的故事,着力刻画了老农民黄中质朴、淳厚、善良的品格,给人留下深刻而美好的印象。在充满神狐鬼魅的志怪天地里,《还金》吹来一股清新的风,沁人心脾。除了在故事转折处,以风雨骤作,村岸崩溃,露出银瓮来暗示上天对善良者的报偿这一情节具有怪异性质之外,几乎通篇都是写实手法。当然这一情节又是断断不可或缺的,它是整个故事的支撑点,是作者的创作意图得以体现的关键。所以,《还金》仍可作为志怪来读。不过,本篇特别值得分析的,是作者如何着意运用对比手法来衬托和突出黄中的情操。

首先,故事把儿子小三与黄中作对比。对拾得银两的迥然不同的态度,一下子把黄中质朴淳厚的面孔推到读者面前。黄中对失者身份、处境的推测,表明他是位穷苦人,深知生活的艰辛,因之对失银者有深切的同情心。而他儿子却以为老头子迂,竟“悻悻径回龙溪”,连运粪的活计都不顾了。小三对占有这份意外之财的急切,反衬出老农民黄中的心地的宽广和光明。

接着,把失银者与黄中作对比。一方面写黄中在船上坐候失主,一方面写丢失银两的年轻人风风火火“狂奔而来,入厕周视,彷徨号恸”;一方面写失银者急急哭诉银两的来路与用途,一方面写黄中细细询问:一动一静,相互映衬,活似图画。这银两关系到一桩冤案能否得以平反,关系到两条人命(这中间包含着对官府勒索无辜山民的揭露),这就进一步有力地证明黄中判断的正确和他品格的崇高。尤其是黄中拒绝失银人的报答,更显出这位老农坦荡的情怀。

另外,将黄妻与黄中作对比。因为小三提前到家将事情原委告诉老母,于是母子二人都一齐埋怨黄中。等黄中在风雨里拾得瓦瓮,于“雨霁风和,月悬柳外”返回村子时,老妻竟然不给开门。而当黄中诳言:“我有宝瓮在船”,老婆儿子则“惊起趋船”。这样,黄中的淡于财利与妻儿热衷银钱的神态,若黑白判然矣。因之,在作者看来像黄中这样的人,得到上天的报偿就是完全应当的了。

最后,以黄家的邻居与黄中作对比。邻居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诬告黄中“擅发私藏”。结果县太爷主持公道,诬告者受笞,而黄中得释,并享有银两迁家入城。两相对照,把善有善报的原则贯彻到底。

《还金》不足千字,但作者编织得极细密,冲突迭起,环环相扣,即使如天公报善行的怪异现象也给人自然偶合的感觉,而丝毫不露出人工痕迹。

(钟林斌)

注 释

[1].蕉(qiáo)鹿:蕉,通“樵”。《列子·周穆王》:“郑人有薪于野者,遇骇鹿,御而击之,毙之。恐人之见之也,遽而藏诸隍(无水的城壕)中,覆之以蕉(柴草),不胜其喜。俄而遗其所藏之处,遂以为梦焉。”这里用以比喻得失无常。

[2].首于官:向官府告发。

随便看

 

文学鉴赏辞典收录641条古代志怪小说鉴赏词条,基本涵盖了大多数古代志怪小说的鉴赏及作者简介,是语文学习的必备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3 Newdu.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28 9:41: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