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士为虎伥[1]
[清]纪 昀
门人葛观察[2] 正华,吉州[3] 人。言其乡有数商,驱骡纲[4] 行山间。见樵径上立一道士,青袍棕笠,以麈尾招其中一人曰:“尔何姓名?”具以对。又问籍何县,曰:“是尔矣。尔本谪仙,今限满当归紫府[5] 。吾是尔本师,故来导尔,尔宜随我行。”此人私念平生不能识一字,鲁钝如是,不应为仙人转生;且父母年已高,亦无弃之求仙理,坚谢不往。道士太息,又招众人曰:“彼既堕落,当有一个补其位。诸君相遇,即是有缘,有能随我行者乎?千载一遇,不可失也。”众亦疑骇无应者,道士咈然去。众至逆旅,以此事告人。或云仙人接引,不去可惜。或云恐或妖物,不去是。有好事者,次日循樵径探之,甫登一岭,见草间残骸狼藉,乃新被虎食者也。惶遽而返。此道士殆虎伥欤?故无故而致非常之福,贪冒者所喜,明哲者所惧也。无故而作非分之想,侥幸者其偶[6] ,颠越[7] 者其常也。谓此人之鲁钝,正此人之聪明可矣。
——《阅微草堂笔记》
【赏析】
在这则质朴简淡的传闻故事中,作者揭露和讽刺的是披着道教外衣实则干着为虎作伥、助暴为虐勾当的吉州道士。道教本是我国古代民间的宗教,其基本信仰是善恶有报,慈悲为怀,反对杀生,注重修炼。一旦功行完满,就有仙师接引,使其得道升仙,便能长生不老,脱离苦海。否则,便要遭受报应,罚入地狱,永不脱生为人。作者所写吉州客商偶遇道士即以此惑人害人。你看他,立于荒山樵径,青袍棕笠,手执麈尾,道貌岸然,俨然救苦救难、超俗拔尘的有道之士。而一开口,便据某商姓名籍贯,断其前生今世,“尔本谪仙”、“故来导尔”云云,语气肯定,不容怀疑,更会使人相信他是指点迷津、普度众生的得道仙师。而当某商“鲁钝”不悟时,他又“善心大发”,极以机缘难逢,不可或失,劝导客商,显得更为虔诚慈善。以至于闻此事者还为这伙客商“疑骇不应”而感到惋惜。足见此道之巧言令色颇有诱惑之力,成仙得道之说确实还有一定市场。然而,一经“好事者”即有心人的实地侦探,亲眼目睹了那些听信“仙人接引”之说的过往行人,终于成为“草间残骸狼藉”为虎所食的事实之后,那道人为虎作伥、助暴为虐的帮凶面目,便昭然若揭。对此,尽管作者认为,人不能贪冒无故非常之福,不能去做非分之想,只有极少之人能够侥幸偶得非常之福,而大多数人却会因此而困顿颠越;某客之所以未被诱骗,只是因其目不识丁,自以为不配为仙,又不愿意抛弃年高父母,看似鲁钝,实乃聪明。这些议论,显系仅以命定观念和封建孝道伦理作解,当然难中肯綮。但是,故事本身所记道士言行相悖的事实,特别是信道者终于“残骸狼藉”的深刻教训,已使读者充分认清道士的伪善面目,更会认为作者记此故事,仅在于揭露道士之伪。
其实,并非完全如此。作者纪昀主要生活在清代乾隆时期,道教早已日薄西山,已是强弩之末。而儒教自宋代二程、朱熹加以倡导而成为严重禁锢世人思想的“理学”以来,“存天理,灭人欲”的口号与三纲五常的伦理融汇一起,越发成为明清时期杀人不见血的软刀子。一些道学家们仍在侈谈义理性命,虽然满嘴仁义道德,而实际上却像为虎作伥的道士一样,满腹男盗女娼、杀人害人之心,对维护封建统治,并无裨益。纪昀身为统治阶级在文化界的代表人物,虽已桑榆暮年,但是“忠孝之心”未泯,所以还要假借谈鬼说怪,搜奇记异,“有益劝惩”,“是非不谬于圣人”,为此特写《阅微草堂笔记》一书。该书中记有不少讽刺道学家心口不一、言行悖逆的故事,本文就是以儒家忠恕之道来抨击和谴责宋明以来理学的伪善和欺瞒。对此,我们自然不能评价过高。但是,作者反对言行不一而主张经世致用的崇实精神,迄今却仍然不无启迪意义。
(徐振贵 张玉芹)
注 释
[1].虎伥(chāng):即伥鬼。古时传说,人被虎啮死之后,鬼魂为虎服役。虎行求食,伥必与俱,为虎前导,故称助暴为虐者“为虎作伥”。
[2].观察:清代对道员的尊称。
[3].吉州:郡治今山西吉县。
[4].骡纲:用骡贩货的商队。
[5].紫府:天宫。
[6].偶:偶然,极少。
[7].颠越:颠倒、倾败、困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