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 城
[清]蒲松龄
乔生,晋宁[1] 人。少负才名。年二十余,犹淹蹇[2] 。为人有肝胆。与顾生善;顾卒,时恤其妻子。邑宰以文相契重[3] ;宰终于任,家口淹滞不能归,生破产扶柩,往返二千余里。以故士林益重之,而家由此益替[4] 。史孝廉有女,字连城,工刺绣,知书,父娇爱之。出所刺“倦绣图”,征少年题咏,意在择婿。生献诗云:“慵鬟高髻绿婆娑[5] ,早向兰窗绣碧荷;刺到鸳鸯魂欲断,暗停针线蹙双蛾。”又赞挑绣之工云:“绣线挑来似写生,幅中花鸟自天成;当年织锦非长技,幸把回文感圣明[6] 。”女得诗喜,对父称赏。父贫之。女逢人辄称道;又遣媪矫父命,赠金以助灯火。生叹曰:“连城我知己也!”倾怀结想,如饥思啖。
无何,女许字于鹾贾[7] 之子王化成,生始绝望;然梦魂中犹佩戴[8] 之。未几,女病瘵[9] ,沉痼[10] 不起。有西域头陀[11] ,自谓能疗,但须男子膺肉一钱,捣和药屑。史使人诣王家告婿。婿笑曰:“痴老翁,欲我剜心头肉也!”使返。史乃言于人曰:“有能割肉者妻之。”生闻而往,自出白刃,刲[12] 膺授僧。血濡袍裤,僧敷药始止。合药三丸。三日服尽,疾若失。史将践其言[13] ,先告王。王怒,欲讼官。史乃设筵招生,以千金列几上,曰:“重负大德,请以相报。”因具白背盟之由。生怫然曰:“仆所以不爱膺肉者,聊以报知己耳。岂货肉哉!”拂袖而归。女闻之,意良不忍,托媪慰谕之。且云:“以彼才华,当不久落[14] 。天下何患无佳人?我梦不祥,三年必死,不必与人争此泉下物也。”生告媪曰:“‘士为知己者死’[15] ,不以色也。诚恐连城未必真知我;但得真知我,不谐何害?”媪代女郎矢诚自剖[16] 。生曰:“果尔,相逢时,当为我一笑,死无憾!”媪既去,逾数日,生偶出,遇女自叔氏归,睨之,女秋波转顾,启齿嫣然。生大喜曰:“连城真知我者!”会王氏来议吉期,女前症又作,数月寻死。生往临吊,一痛而绝。史舁送其家。
生自知已死,亦无所戚。出村去,犹冀一见连城。遥望南北一道,行人连续如蚁,因亦混身杂迹其中。俄顷,入一廨署,值顾生,惊问:“君何得来?”即把手将送令归。生太息,言:“心事殊未了。”顾曰:“仆在此典牍[17] ,颇得委任。倘可效力,不惜也。”生问连城。顾即导生旋转多所,见连城与一白衣女郎,泪睫惨黛,藉坐[18] 廊隅。见生至,骤起似喜,略问所来。生曰:“卿死,仆何敢生!”连城泣曰:“如此负义人,尚不吐弃之,身殉何为?然已不能许君今生,愿矢来世耳。”生告顾曰:“有事君自去,仆乐死不愿生矣。但烦稽连城托生何里,行[19] 与俱去耳。”顾诺而去。白衣女郎问生何人,连城为缅述之。女郎闻之,若不胜悲。连城告生曰:“此妾同姓,小字宾娘,长沙史太守女。一路同来,遂相怜爱。”生视之,意态怜人。方欲研问,而顾已返,向生贺曰:“我为君平章已确[20] ,即教小娘子从君返魂,好否?”两人各喜。方将拜别,宾娘大哭曰:“姊去,我安归?乞垂怜救,妾为姊捧帨[21] 耳。”连城凄然,无所为计,转谋生。生又哀顾。顾难之,峻辞以为不可。生固强之。乃曰:“试妄[22] 为之。”去食顷而返,摇手曰:“何如!诚万分不能为力矣!”宾娘闻之,宛转娇啼,惟依连城肘下,恐其即去。惨怛无术,相对默默;而睹其愁颜戚容,使人肺腑酸柔。顾生愤然曰“请携宾娘去。脱有愆尤[23] ,小生拼身受之!”宾娘乃喜,从生出。生忧其道远无侣。宾娘曰:“妾从君去,不愿归也。”生曰:“卿大痴矣。不归,何以得活也?他日至湖南,勿复走避,为幸多矣。”适有两媪携牒赴长沙,生属[24] 之,宾娘泣别而去。
途中,连城行蹇缓,里余辄一息;凡十余息,始见里门。连城曰:“重生后,惧有反复。请索妾骸骨来,妾以君家生,当无悔也。”生然之。偕归生家。女惕惕[25] 若不能步,生伫待之。女曰:“妾至此,四肢摇摇,似无所主。志恐不遂,尚宜审谋;不然,生后何能自由?”相将入侧厢中。默定少时,连城笑曰:“君憎妾耶?”生惊问其故。赧然曰:“恐事不谐,重负君矣。请先以鬼报也。”生喜,极尽欢恋。因徘徊不敢遽生,寄厢中者三日。连城曰:“谚有之:‘丑妇终须见姑嫜。’戚戚于此,终非久计。”乃促生入。才至灵寝,豁然顿苏。家人惊异,进以汤水。生乃使人要史来,请得连城之尸,自言能活之。史喜,从其言。方舁入室,视之已醒。告父曰:“儿已委身乔郎矣,更无归理。如有变动,但仍一死!”史归,遣婢往役给奉。王闻,具词申理。官受贿,判归王。生愤懑欲死,亦无之奈何。连城至王家,忿不饮食,惟乞速死。室无人,则带悬梁上。越日,益惫,殆将奄逝。王惧,送归史。史复舁归生。王知之,亦无如何,遂安焉。连城起,每念宾娘,欲遣信[26] 往侦之,以道远而艰于往。一日,家人进曰:“门有车马。”夫妇出视,则宾娘已至庭中矣。相见悲喜。太守亲诣送女,生延入。太守曰:“小女子赖君复生,誓不他适,今从其志。”生叩谢如礼。孝廉亦至,叙宗好[27] 焉。生名年,字大年。
异史氏曰:“一笑之知;许之以身,世人或议其痴;彼田横五百人[28] ,岂尽愚哉!此知希之贵,贤豪所以感结而不能自已也[29] 。顾茫茫海内,遂使锦绣才人,仅倾心于蛾眉之一笑也,亦可慨矣!”
——《聊斋志异》
【赏析】
这是一个美丽动人的爱情故事。在中国古代文学作品数不清的爱情故事中,它具有与众不同的特色和成就。
中国古代的爱情故事,大多是才子佳人一见钟情,中遭阻挠,后中状元,终得团圆。但这篇《连城》却提出了一种新的爱情观念:知己之爱。乔生“少负才名”,“为人有肝胆”。他题咏《倦绣图》的两首诗表现了他出众的文才和儒雅多情的内心。他救济顾生妻子和义葬县令的举动,表现了他肝胆相照、轻财重义的思想性格。连城“工刺绣,知书”,重才德,不计贫富。乔生的题诗盛赞其刺绣之工,她“得诗喜”,“逢人辄称道”,则可见其“知书”;她不嫌乔生家贫,甚至“赠金以助灯火”,表现了重才德、不重财产的思想品格。正因如此,乔生才感叹说:“连城我知己也。”作品没有描写连城的美貌,乔生说:“士为知己者死,不以色也。”他们并没有幽会偷期,以求肌肤之亲。乔生说:“但得真知我,不谐何害?”甚至说:“果尔,相逢时,当为我一笑,死无憾!”只有这种知己之爱,才能坚贞不渝,不惜牺牲一切。当连城因病而需男子胸肉一钱合药时,其未婚夫王某笑骂拒绝,乔生却毫不犹豫地出刀割肉,“以报知己”。连城因不肯嫁王某而病死,乔生也前往临吊,一痛而绝。二人在冥间仍不忘追求,终得还魂。当官府又将连城判归王某时,连城以绝食、自缢反抗,直到官府只得作罢。作品表现了知己之爱的巨大力量,它甚至可以战胜死亡。这种知己之爱,不但与才子佳人的一见钟情不同,而且比起汤显祖、孟称舜等人的“真情说”来,也是一种发展。这是当时民主思想的一种表现。当然,它还达不到《红楼梦》的高度,但作为一首知己之爱的颂歌,在古代爱情作品中无疑是放射出灿烂的光辉。
作为志怪小说,《连城》以奇异的夸张想象和浪漫主义的方法,更为突出地表现了青年男女的痴情挚爱和反封建礼教的斗争精神。连城因被许嫁王某而病,作者异想天开地构思了一个奇异的情节:西域头陀诊断,必须要用男子胸肉一钱合药;而乔生毅然出刀割肉,将连城之病治好,并拒绝了千金之报。王某来议吉期,连城前病复发,数月而死。乔生前往临吊,也一痛而绝。如果说这些情节虽具有浓厚的夸张想象色彩,但毕竟还是发生在现实世界的话,那么,乔生和连城死后在冥间的活动就是完全虚幻的浪漫故事了。乔生在冥间寻得连城,“乐死不愿生”,连城也泣而“愿矢来世”。这一对痴情男女甚至感动了冥间统治者,同意让他们还魂重生。但他们深恐生后不能自由,故乔生“徘徊不敢遽生”,连城“请先以鬼报”。这些情节表现了这一对青年男女的深情,暴露了封建社会的压力,也反映了连城由“矢诚自剖”、誓以来生到以实际行动反抗封建礼教的斗争精神。古代爱情故事中描写男女痴情和勇敢地反抗封建礼教的数不胜数,但《连城》运用奇异的超现实的情节,就把这一内容表现得新颖奇特而引人入胜。
《连城》主要是写乔生和连城的爱情故事。但作品又插入了另一女子宾娘。她赖乔生得以还魂,最后也嫁给了乔生。这一插入在今天看来是完全不必要的。但在当时的作者看来,好人、才子应该得到一种幸福的生活,而一夫二妻就是这种生活的一部分。当然,除此之外还应包括得受知遇、中举做官之类。所以作者在最后的“异史氏曰”中又借题发挥,感叹知遇之难得和乔生怀才不遇、仅得一女子之知的可悲。蒲松龄一生清贫,他只能用小说表达自己的理想。这种理想在今天看来未免庸俗,但在当时来讲却又是难免的。
《连城》在艺术构思上除了把现实描写和浪漫主义的幻想结合在一起之外,还十分注意前后呼应。如开始写乔生“少负才名”,后面写他题咏“倦绣图”的诗句风流蕴藉,颇得连城赞赏,前后关合。前面写他照顾去世的顾生的妻子,后面写他在冥间得到顾生的帮助,前后呼应。前面写他在冥间竭力求顾生帮助宾娘返魂,为后面宾娘远道来归埋下了伏线。这些都说明作者用笔细密,从而使作品结构谨严,无松散游离之病。
(许金榜)
注 释
[1].晋宁:州县名。州治在今云南晋宁。
[2].淹蹇:滞留困顿,谓科举不得志。
[3].契重:投合,尊重。
[4].替:衰败。
[5].婆娑:飘拂不整貌。
[6].“当年”二句:意谓与连城刺绣之美相比,当年苏蕙织锦为回文旋图诗也算不得技巧高明,她只不过侥幸取得女皇武则天的赏识罢了。据《晋书·窦滔妻传》,晋窦滔被徙流沙,其妻苏蕙织锦为回文旋图诗以寄。唐武则天为作《璇玑图诗序》,称其“五采相宣,莹心辉目”。
[7].鹾(cuó)贾:盐商。
[8].佩戴:佩恩戴德,感念不忘。
[9].瘵(zhài):痨病,即肺病。
[10].沉痼:病势积久难医。
[11].头陀:梵文音译,泛指僧众。此指行脚僧。
[12].刲(kuí):割。
[13].践其言:履行自己的诺言。
[14].久落:长期沉沦。
[15].士为知己者死:《汉书·司马迁传》报任安书:“士为知己用,女为说己容。”
[16].矢诚自剖:发誓自明心迹。
[17].典牍:主管文书案卷。
[18].藉坐:席地而坐。
[19].行:将。
[20].平章已确:商办已妥。平章,商量处置。
[21].捧帨:犹言奉巾栉,意为居妾媵之位,给役侍奉。帨,佩巾。
[22].妄:姑妄,表示不循规章和没有把握。
[23].脱有愆尤:假若有罪责、过失。
[24].属:同“嘱”。
[25].惕惕:忧惧貌。
[26].信:使者。
[27].叙宗好:叙同宗之族谊。孝廉与太守同姓史。
[28].田横五百人:田横,秦末齐人,拒项羽,复齐地,自立为齐王。刘邦称帝后,田横率五百人逃往海岛。刘邦下诏让他入洛阳,近洛阳时田横及从者皆自杀。
[29].“此知希”二句:意谓正因知己难求,所以贤豪之士对知遇之德感结于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