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州参军
[唐]温庭筠
华州[1] 柳参军[2] ,名族之子,寡欲早孤,无兄弟,罢官,于长安闲游,上巳日[3] ,曲江[4] 见一车子,饰以金碧,半立浅水之中,后帘徐褰[5] ,见掺[6] 手如玉,指画令摘芙蕖。女之容色绝代,斜睨柳生良久。柳生鞭马从之,即见车子入永崇里[7] 。柳生访其居,姓崔氏,女亦有母。有青衣[8] ,字轻红,柳生不甚贫,多方赂轻红,竟不之受。他日,崔氏女有疾,其舅执金吾[9] 王因候其妹,且告之:请为子纳焉。崔氏不乐,其母不敢违兄之命。女曰:“愿嫁得前时柳生足矣,必不允,某与外兄终恐不生全。”其母念女之深,乃命轻红于荐福寺僧道省院达意。柳生为轻红所诱,又悦轻红。轻红大怒曰:“君性正粗,奈何小娘子如此待于君,某一微贱,便忘前好,欲保岁寒其可得乎?某且以足下事白小娘子。”柳生再拜,谢不敏然。始曰:“夫人惜小娘子情切,今小娘子不乐适王家,夫人是以偷成婚约,君可三两日就礼事。”柳生极喜,自备数百千财礼,期内结婚。后五日,柳挈妻与轻红于金城里[10] 居。
及旬月外,金吾到永崇。其母王氏泣云:“某夫亡,子女孤独,被侄不待礼会,强窃女去矣,兄岂无教训之道?”金吾大怒,归,笞其子数十。密令仆访,弥年无获。无何,王氏殂,柳生挈妻与轻红自金城里赴丧。金吾之子既见,遂告父,父擒柳生。生曰:“某于外姑王氏处纳采娶妻,非越礼私诱也,家人大小皆熟知之。”王氏既殁,无所明,遂讼于官。公断王家先下财礼,合归王家。金吾子常悦慕表妹,亦不怨前横也。经数年,轻红竟洁己处焉。金吾又亡,移其宅于崇义里[11] 。崔氏不乐事外兄,乃使轻红访柳生所在,时柳生尚居金城里。崔氏又使轻红与柳生为期,兼赉[12] 看圃竖[13] ,令积粪堆与宅垣齐,崔氏女遂与轻红蹑之,同诣柳生。柳生惊喜,又不出城,只迁群贤里[14] 。后本夫终寻崔氏女,知群贤里住,复兴讼夺之。王生情深,崔氏万途求免,托以体孕,又不责而纳焉。柳生长流江陵,二年,崔氏女与轻红相继而殁。王生送丧,哀恸之礼至矣,轻红亦葬于崔氏坟侧。
柳生江陵闲居,春二月,繁花满庭,追念崔氏女,凝想形影,且不知存亡。忽闻扣门甚急,俄见轻红抱妆奁而进,乃曰:“小娘子且至。”闻似车马之声,比崔氏女入门,更无他见。柳生与崔氏女叙契阔,悲欢之甚。问其由,则曰:“某已与王生诀,自此可以同穴矣!人生意专,必果夙愿。”因言曰:“某少习乐,箜篌[15] 中颇有功。”柳生即时买箜篌,调弄绝妙。二年间,可谓尽平生矣!
无何,王生旧使苍头过柳生之门,见轻红,惊,不知其然。又疑人有相似者,未敢遽言。问闾里,又云流人[16] 柳参军,弥怪,更伺之。轻红亦知是王生家人,因具言于柳生,匿之。王生苍头却还城,具以其事言于王生。王生闻之,命驾千里而来,既至柳生之门,于隙窥之,正见柳生坦腹于临轩榻上,崔氏女新妆,轻红捧镜于其侧,崔氏匀铅黄未竟。王生门外极叫,轻红镜坠地,有声如磐,崔氏与王生无憾,遂入。柳生惊,亦待如宾礼。俄又失崔氏所在。柳生与王生从容言事。二人相看不喻,大异之。相与造长安,发崔氏所葬验之,即江陵所施铅黄如新,衣服肌肉,且无损败,轻红亦然。柳与王相誓,却葬之,二人入终南山[17] 访道,遂不返焉。
——《乾饌子》
【赏析】
本篇在构思上多次娴熟地运用反常法,一反人们习惯的顺理成章,而用“逆”理成章,不落窠臼,使读者出乎意料而留下强烈、深刻的印象。
柳、崔两人不期而遇,一见钟情。崔女不愿嫁给表兄王生,在母亲同意下与柳生迁到金城里悄悄结婚(母亲居然同意,第一反常)。崔女之大舅官居执金吾,来到崔家,崔母对他哭着说:王生没等到举行婚礼就把崔女抢走了(居然无中生有,诬赖外甥,第二反常)。崔女之舅怒,回去把儿子打了一顿。崔母死,柳生带了妻子奔丧(按理不敢公开露面,却偏携妻奔丧,也是反常),被执金吾抓了起来。官府判定王家先下财礼,女归王家。几年后,崔女对表兄依旧无感情,又与柳生私奔到群贤里(再次私奔,又是反常)。王生又告到官府,把崔女要了回去,柳生被流放到江陵。二年后,崔女死。柳生不知崔女死,日夜思念,而梦想成真,崔女竟前来相会同居(死而复出,反常),不料被王生家仆发现。王生闻讯到柳生家中,崔女忽然失踪。二人发掘崔女之墓发现,崔女竟栩栩如生(再次反常)。
故事通过崔女与柳生三离三合之怪异经历,热情讴歌了生死不渝的爱情。除了曲折动人的情节,本篇的几个人物形象也塑造得十分精彩。主角柳生、崔女自不必说,生在封建时代的崔母,竟“念女之深”,答应柳生、崔女“偷成婚约”,已经出人意料,为了维护女儿婚后幸福,在哥哥面前竟然还会哭诉,全不顾外甥王生会冤枉被打,寥寥数笔,活画出一个爱女心切的母亲形象。作为柳生情敌的王生,也极具个性。他悦慕表妹,既不计较崔女与柳生的越礼,也不计较因崔女母诬告而受到的一顿痛打,慨然予以接纳。崔女再次投入柳生怀抱被官府判还,又以怀孕等托词提出不再做王生的妻子,王生“不责而纳焉”,可谓一往情深,宽大为怀。他对情敌柳生的态度也颇有男子风度,既能以礼相待,“从容言事”,又能“相与造长安”,开棺验尸,最后相互起誓,“入终南山访道”,不似情敌,倒颇有情同手足的味道了。
本篇对后世小说有很大影响。宋代白话小说名篇《碾玉观音》在情节安排、人物刻画上,显然看得到此篇的影子。明代汤显祖著名剧作《牡丹亭》的构思无疑也得到这篇志怪小说的启发。
(戴逸如)
注 释
[1].华州:今陕西华阴附近。
[2].参军:唐各州设录事参军一人,六司参军各一人。本文未说清楚柳参军的职务,估计属于六司参军。
[3].上巳日:夏历三月的第一个巳日(按地支计算),多在上旬。历代多以此日出郊踏青游玩,妇女尤重此日。
[4].曲江:在长安城东南,当时为长安最有名的游览胜地,唐人诗歌中咏曲江者甚多。
[5].徐褰:微微启开。
[6].掺:通“纤”。
[7].永崇里:即永崇坊,长安城街名。在城中心稍偏东南方向,距曲江不太远。
[8].青衣:此处指婢女。
[9].执金吾:本是汉代的官职,负责京城治安。唐代无此官职。
[10].金城里:即金城坊,长安城街名。在长安城的西北角,离永崇里很远。
[11].崇义里:长安城坊名,在长安城中稍偏东南方向。
[12].赉(lài):赠送。
[13].竖:仆人。
[14].群贤里:即群贤坊,长安城街名。
[15].箜篌:古代的一种弹拨乐器。
[16].流人:被流放者。
[17].终南山:在今陕西西安南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