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唐诗:

 

词条 题乌江亭
释义 题乌江亭      

杜牧

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

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鉴赏】乌江亭,即现在安徽和县东北的乌江浦,相传为项羽兵败自刎处。千年以后,诗人游宦池州,路遇乌江亭,感古伤今,写下这首七绝咏史诗。

据《史记·项羽本纪》载,项羽败逃到乌江边上,乌江亭长舣船以待,谓项王曰:“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众数十万人,亦足王也。愿大王急渡。今独臣有船,汉军至,无以渡。”项王笑曰:“天之亡我,我何渡为! 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纵彼不言,籍独不愧於心乎?”遂决意不过江,自刎而死。

关于项羽不渡乌江一事,向来为后人所乐道,认为此事表现了项羽勇于担当的英雄气节。不过,在杜牧看来,颜面事小,东山再起事大,项羽自刎,实为逃避责任之举。

一、二句点明两处常识,既指出胜败为兵家常事,又寓意只有“包羞忍耻”之人方为真正“男儿”。此二句看似不经意,却为后面批判项羽不肯渡乌江的议论埋下伏笔。如果说“东风不与周郎便”之句说的是“天幸不可恃”的话,此首则意在表明“人事犹可为”。在诗人看来,项羽兵败,但尚可东山再起,人事犹可为,为何自暴自弃,自刎于乌江呢?更何况还有那么多“江东才俊”呢?

对已成定论之史事重新假设,向来是好事者翻新为奇的惯常手段,往往当不得真。不过,杜牧的翻案之作,却往往能在他人意料之外自出机杼,引人深思。王荆公曾回应此作曰:“百战疲劳壮士哀,中原一败势难回。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为君王卷土来?”胡仔《苕溪渔隐丛话》更谓“项氏以八千人渡江,败亡之余,无一还者,其失人心为甚,谁肯附之?其不能卷土重来,决矣”。看似言之凿凿,于事理较合,但诗意韵味大失。

后人评价牧之诗“好奇而不谙事理”(潘德舆《养一斋诗话》),殊不知,咏史诗重在不落窠臼,警拔世人,正所谓“跌入一层,正意益醒”(吴景旭)也。从这个意义上说,杜牧的咏史诗较之一般咏史诗,立意更为高远,警拔益醒之处更胜一筹。

作者:乐云
:乐云,黄鸣 主编.唐诗鉴赏辞典.武汉:长江出版传媒崇文书局.2016.第519-520页.
随便看

 

文学鉴赏辞典收录640条唐诗鉴赏词条,基本涵盖了大多数唐诗的鉴赏及作者简介,是语文学习的必备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3 Newdu.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6/25 13:53: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