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唐诗:

 

词条 偶书
释义 偶书      

刘叉

日出扶桑一丈高,人间万事细如毛。

野夫怒见不平处,磨损胸中万古刀。

【鉴赏】刘叉是唐代诗史上一位个性卓异的诗人。他身材壮伟,臂力超人。早年居于魏地,出入市井中,任气行侠,杀人后逃亡,遇赦方出,流寓于齐鲁之间。这种生活背景,赋予他粗豪不羁的气质。他曾至韩愈家,适逢托韩愈写墓志铭的人送来润笔之资黄金数斤,刘叉与韩愈谈论间一言不合,拿起金子就走,说:“此谀墓中人所得耳,不若与刘君为寿。”这一走又回到齐鲁。韩愈也不以为意,此后两人还有诗互相唱和。从这则轶事中,我们可以揣摩到刘叉风神之万一。

这首诗同样具有粗犷的特色。日出扶桑,传说东海有扶桑木,为日出之处。这句是在讲,每天日出之后,就是人间纷纭万事发生之时。这些事情有大有小,在刘叉那豪壮的心胸看来,不过都是些细如毛的事情。但就在这些事情中,有很多不平之事,这就是刘叉所难以容忍的。他自称“野夫”,仿佛又让人看到他当年出入市井行侠之时的风采,当他见到不平之事,就气愤填膺,但胸中那柄万古留传的宝刀,却日渐磨损了。此句意谓自己拔刀相助之心虽然犹在,但是形格势禁,难以伸出援手,由此愈增其愤。

封建时代的老百姓处在封建政权和豪强权贵们的经济剥削之下,有冤无处申是非常普遍的现象。刘叉作为他们中间的一员,兼之以刚烈之性,早年时作过不少行侠仗义之事,但年岁渐长,他逐渐发现以个人之力与整个封建势力相对抗,是一种不对等的局面。虽然他早年行侠的钢刀早已不用,胸中的这把刀仍然深藏在心中,但身边众多不平之事,限于种种条件,他都无法援手。这种抑郁之情愈积愈深,愈积愈怒,终于迸发出了这首奇特的述怀诗。诗的语言和感情都极为粗犷,是唐诗中少见的本色之作。

作者:黄鸣
:乐云,黄鸣 主编.唐诗鉴赏辞典.武汉:长江出版传媒崇文书局.2016.第512页.
随便看

 

文学鉴赏辞典收录640条唐诗鉴赏词条,基本涵盖了大多数唐诗的鉴赏及作者简介,是语文学习的必备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3 Newdu.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6/24 21:33: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