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唐诗:

 

词条 八月十五夜赠张功曹
释义 八月十五夜赠张功曹      

韩愈

纤云四卷天无河,清风吹空月舒波。

沙平水息声影绝,一杯相属君当歌。

君歌声酸辞且苦,不能听终泪如雨。

洞庭连天九疑高,蛟龙出没猩鼯号。

十生九死到官所,幽居默默如藏逃。

下床畏蛇食畏药,海气湿蛰熏腥臊。

昨者州前捶大鼓,嗣皇继圣登夔皋。

赦书一日行万里,罪从大辟皆除死。

迁者追回流者还,涤瑕荡垢清朝班。

州家申名使家抑,坎轲只得移荆蛮。

判司卑官不堪说,未免捶楚尘埃间。

同时辈流多上道,天路幽险难追攀。

君歌且休听我歌,我歌今与君殊科。

一年明月今宵多,人生由命非由他,

有酒不饮奈明何?

【鉴赏】从诗题来看,此诗为韩愈题赠好友张署的一首赠诗。其时诗人与张署谪居异乡,时逢八月中秋,两人举杯对饮,诗人联想到彼此遇赦回归受阻的政治困境与人生理想的缥缈无根,不禁感慨良多,夜不能寐,遂成此篇。宋人黄震《黄氏日钞》评此诗“感慨多兴”,此诗之“兴”,正在于抒发一种世事无常与天涯飘零的苦闷情绪。

开篇即以大气磅礴之笔,着意渲染作者所处洞庭湖之优美情境。在烟波浩渺的洞庭湖上,远处的薄云四处飘散,不见银河;夜色如水,清风拂来,湖面上荡漾出片片清波。如此良辰美景,自然不乏赏景饮酒之人。随着夜深人静,岸边沙滩上的水面逐渐平静下来,曾经的喧嚣也逐渐杳无声息,在这样的环境里,诗人与好友在此殷勤酌杯,互诉衷肠,酒酣之际,诗人情不自禁地邀请张署高歌一曲,以明心志。张署的歌声是如此之酸楚,以致诗人不忍听完,泪如雨下。此六句,既写景,又叙事,交代诗作的缘由与经过,为其后感情的喷薄欲出,积蓄了充足的势能。

从“洞庭连天九疑高”至“天路幽险难追攀”共计十八句,皆为张署之歌辞,从辞意之“停蓄顿折”来看,大致可分为三个部分。“洞庭连天九疑高”至“海气湿蛰熏腥臊”为第一部分,铺陈出张署贬谪之地的险峻恶劣。作者分别选取洞庭水之波澜、九疑山之高峻、蛟龙之出没、猩鼯之哀号等意象,营造出一幅偏远高峻、鬼哭狼嚎的人间恶境。此处之渲染,既是对诗人谪居环境之恶劣的实写,同时也是对诗人险象环生的政治环境的虚写。“昨者州前捶大鼓”至“涤瑕荡垢清朝班”为第二部分,以畅快之笔铺叙诗人遇赦北归的激动兴奋心情。“捶大鼓”暗示着朝廷大赦,“登夔皋”则意指朝廷能够任用贤能。值此大赦之际,诗人不仅感觉人生命运发生巨变,同时也对朝廷革除弊政,铲除奸佞满怀期待。“州家申名使家抑”至“天路幽险难追攀”为第三部分,遇赦的喜悦并没有维持太久,由于奸佞的阻挠,诗人并没有如期回到京师,只得就地安置。此时,诗人的心情一下子跌落到谷底,恨不得跪地捶打却有苦难说,眼看着同贬之人一个个回到京城,而自己却进京无门,天路难攀,这种喜极而悲的心情该如何平服啊!此三部分,写张署之情绪由悲而喜,由喜及悲的波澜变幻,正可谓“一唱三叹有遗音者矣”(《韩诗臆说》)。

末五句则是韩愈对好友的劝慰与述志。你歌声中所蕴含的悲苦我已经非常明了,但我还是想劝慰你:人生无常,没有必要跟命运去斤斤计较。面对着一年中最好的夜色与月色,我们何妨对酒当歌,畅饮一番?否则就太对不起这天上皎洁的明月与绚烂的夜色了。

从全诗来看,超过三分之二的篇幅皆张署之歌辞,为何却成为韩愈七言古诗中的名篇?其一在于此诗之古文笔法,新奇崛起,句法高古,“前叙,中间以正意苦语重语作宾,避实法也。收应起,笔力转换”(方东树《昭昧詹言》卷十二)。此种表现手法,有“倚天拔地之意”,在唐诗中颇为鲜见。其二在于以他人酒杯,浇自己之块垒,作者借张署之歌辞,表达自身之牢骚满腹与穷愁苦闷,代表着唐代贬谪诗人的普遍心境。不过,与张署的牢骚苦闷不同,此诗在郁闷绝望之外,依稀可见一丝亮色存在。那亮色,代表着人生的希望与期待,孕育着命运流转的喜怒哀乐,其清旷超脱,实乃有太白风度。

作者:乐云
:乐云,黄鸣 主编.唐诗鉴赏辞典.武汉:长江出版传媒崇文书局.2016.第392-393-394页.
随便看

 

文学鉴赏辞典收录640条唐诗鉴赏词条,基本涵盖了大多数唐诗的鉴赏及作者简介,是语文学习的必备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3 Newdu.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6/24 21:18: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