狐劝积善
[清]纪 昀
余官兵部时,有一吏尝为狐所媚,尪瘦[1] 骨立。乞张真人符治之。忽闻檐际人语曰:“君为吏非理取财,当婴[2] 刑戮。我夙生[3] 曾受君再生恩,故以艳色蛊惑,摄君精气,欲君以瘵疾[4] 善终。今被驱遣,是君业[5] 重不可救也。宜努力积善,尚冀万一挽回耳。”自是病愈,然竟不悛改[6] 。后果以盗用印信,私收马税伏诛。堂吏有知其事者,后为余述之云。
——《阅微草堂笔记》
【赏析】
《阅微草堂笔记》的故事,常谈因果报应,本篇亦为一例。吏对狐有再生之恩,故狐以色蛊惑,希望他能够善终,这是善有善报;吏又徇私舞弊,非理取财,得狐警告后仍毫无悔改之意,终以盗用印信,私收马税伏诛,这是恶有恶报。善恶集于一身,而小善难掩大恶,故终于不得好死。天理昭彰,报应不爽,古人相信的这种因果报应当然是子虚乌有的事;但由此暴露出封建官场黑暗的一角,却使得这个故事也具备了针砭现实的作用。区区一名小吏,尚如此胆大妄为,则大权在握的官老爷们如何贪赃枉法,残害百姓,更是可想而知。不管作者的主观愿望如何,读者读罢这篇小说,是难免要产生这种联想的。
这篇小说艺术构思上最大的特点就是出人意表,或曰“反常”。狐狸作祟媚人,致使人形销骨立,奄奄待毙,这看来是坏事,殊不知此狐是在以德报德,促吏病故,俾得善终,此反常之一。狐对吏的警告如此义正词严,足以振聋发聩,而吏却怙恶不悛,继续作案,终于落得身首异处,成了刀下之鬼。要钱不要命,死不回头,此反常之二。但这些反常之中,正揭示出某些财迷心窍者贪得无厌、欲壑难填的本性以及他们的可悲下场,因此,“反常”之中又包含着某种规律,或曰“道”。因此,本篇艺术构思的特点完整地说来,便是“反常合道”。拭去因果报应思想的浮尘积垢,这些合理的内核的确能给我们以有益的启示。
(赵山林)
注 释
[1].尪(wāng)瘦:瘦弱。
[2].婴:遭。
[3].夙生:前生。
[4].瘵(zhài)疾:疾病。
[5].业:罪孽。
[6].悛(quān)改:悔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