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桃源行 |
释义 | 桃源行 王维 渔舟逐水爱山春,两岸桃花夹去津。 坐看红树不知远,行尽青溪不见人。 山口潜行始隈隩,山开旷望旋平陆。 遥看一处攒云树,近入千家散花竹。 樵客初传汉姓名,居人未改秦衣服。 居人共住武陵源,还从物外起田园。 月明松下房栊静,日出云中鸡犬喧。 惊闻俗客争来集,竞引还家问都邑。 平明闾巷扫花开,薄暮渔樵乘水入。 初因避地去人间,及至成仙遂不还。 峡里谁知有人事,世中遥望空云山。 不疑灵境难闻见,尘心未尽思乡县。 出洞无论隔山水,辞家终拟长游衍。 自谓经过旧不迷,安知峰壑今来变。 当时只记入山深,青溪几度到云林。 春来遍是桃花水,不辨仙源何处寻。 【鉴赏】这首诗很容易让我们想到陶渊明的《桃花源记》,显然王维在题材上是取自于此,但是他又进行了自己的再创造。诗人用七言乐府诗的形式,加之清新凝练的语言,向我们描绘了一幅意境飘忽、画面灵动的桃源仙境图。 渔人被大好的春光所吸引,泛舟前行。只见河流两岸的桃花开得十分烂漫,团团簇簇,像燃烧的火焰一样,把道路都给遮蔽了。他坐在船上,痴迷于这红艳的桃树,不知不觉中已经忘却走了有多远。一直行到青溪的尽头,却还是连一个人也看不到。于是他干脆弃舟登岸,进入曲幽的山口,在拐弯处蹑足潜行,心里一直好奇着想看看接下去会是什么景色。也不知走了多久,眼前开始豁然开朗起来,原来是一片开阔的平原。远远地望过去,高大的树木直入云霄,和蓝天白云融为一体,相映成趣。走进一看,则满眼都是遍生于繁花和茂竹之间的村落人家,数目达千户之多。 看到眼前这一切,他大吃一惊,惊讶于人间竟然还有这等仙境。这时,一个樵夫模样的人走了过来,他便上去想问个究竟。一打听才知,在这里居住的人都是秦汉人氏,就连穿的衣服也和秦汉时没什么两样。大家一起住在这武陵的源头,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共同建设美好家园。到了晚上,一轮明月升了上去,月光柔和地照射到松林,透过稀疏的枝叶,静静地笼罩在松林下的房舍上,村庄一片恬静安详。早晨太阳才刚出来,茫茫的云层中早已传来声声鸡鸣狗吠。听说外面来了一个陌生人,大家都感到很惊奇,争着来一看究竟,并且都热情地想要引渔人去自家作客,好问问外面世界的情况。 清晨,街道小巷到处都是夜里飘落下来的桃花瓣,人们便拿着扫帚把它们扫干净,好留出一条路来。傍晚,薄薄的雾霭在水面上弥漫开来,劳作一天的渔人樵夫乘着小舟回家,背影逐渐消失在白白茫茫的水气中。渔人对这样一种平静而美好的生活感到非常羡慕,同时他也奇怪于他们怎么会找到这样一个仙境。人们便告诉他,他们一开始是因为避开战乱而离开人间的,想不到来到这里成了神仙,就再也不想回去了。住在这深山峡谷里,哪里还知道人世间的事情呢! 在这里望来望去,充斥眼帘的,也不过是云气缭绕中的群山罢了。听了这些,渔人对仙境世界的存在一点也不怀疑了,很想留在这里,但他思念家乡和亲人的凡心没有断,小住几日便回去了。 尽管离开这里,出了山洞以后会有重重山水相隔,但渔人还是想先回家,等和家人告别以后再来这仙境定居。他自认为已经来过一趟了,是熟悉路况的,不可能会迷路。谁知再来的时候,山峰已经不是原来的山峰,沟壑也不是原来的沟壑了! 当时只记得入山很深,顺着青溪前漂,再拐几个弯就到那云林深处的桃源了。如今呢?水面上依旧是飘落四处的桃花,朵朵红似艳阳,灿似朝霞,而那个桃源仙境却再也寻不着了! 虽然同样有不满当时政治、追求理想社会的思想,但王维对这个处处洋溢着人间田园生活气息的桃源仙境,在感情上和陶渊明又有不同之处。从“及至成仙遂不还”和“不疑灵境难闻见”可以看出,诗人受佛教思想的影响已经很深了。诗的结尾尤其耐人寻味,桃源仙境毕竟还是寻之不得,就让我们在心中保留这个美好的仙境吧! 作者:虞盈盈 :乐云 主编.唐诗三百首鉴赏辞典.武汉:长江出版传媒崇文书局.2016.第119-120-121页. |
随便看 |
文学鉴赏辞典收录296条唐诗鉴赏词条,基本涵盖了大多数唐诗的鉴赏及作者简介,是语文学习的必备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