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 |
释义 | 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 李白 我本楚狂人,凤歌笑孔丘。 手持绿玉杖,朝别黄鹤楼。 五岳寻仙不辞远,一生好入名山游。 庐山秀出南斗傍,屏风九叠云锦张,影落明湖青黛光。 金阙前开二峰长,银河倒挂三石梁。 香炉瀑布遥相望,回崖沓障凌苍苍。 翠影红霞映朝日,鸟飞不到吴天长。 登高壮观天地间,大江茫茫去不还。 黄云万里动风色,白波九道流雪山。 好为庐山谣,兴因庐山发。 闲窥石镜清我心,谢公行处苍苔没。 早服还丹无世情,琴心三叠道初成。 遥见仙人彩云里,手把芙蓉朝玉京。 先期汗漫九垓上,愿接卢敖游太清。 【鉴赏】此诗作于肃宗上元元年(760),即李白被流放夜郎而中途遇赦的次年。遇赦后,李白从江夏往浔阳(今江西九江),重游庐山而作此诗。此时,李白仕途遭挫,而年已六十,寄情山水之余,求仙学道的心思更切,故“笔下殊有仙气”(沈德潜《唐诗别裁集》卷六)。卢侍御,即殿中侍御史卢虚舟(字幼直),他也爱好青山绿水,李白在《和卢侍御通塘曲》诗中说:“君夸通塘好,通塘胜耶溪。” 首六句为第一部分,是序曲。诗人说他本来就像楚国狂人接舆,有隐居的夙愿。当年孔子去游说楚王,接舆在车旁唱歌嘲笑道:“凤兮凤兮,何德之衰?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 已而! 已而! 今之从政者殆而!”(《论语?微子》)李白以楚狂接舆自比,表达了对政治黑暗与仕途遭挫的失望与愤懑。他手执神仙的绿玉杖,在晨曦中辞别黄鹤楼。“五岳寻仙不辞远,一生好入名山游”,这两句既是李白一生游踪浪迹的真实写照,亦透露出诗人寻仙访道的隐逸之心。 接着诗人以浓墨重彩之笔写庐山风光。诗人首先鸟瞰庐山:“庐山秀出南斗旁,屏风九叠云锦张,影落明湖青黛光。”庐山秀丽挺拔,高耸入云。古人以星宿对应相应的地域,庐山一带正是南斗的分野。五老峰下九叠如屏,云霞好似锦绣铺张。山影倒映在鄱阳湖上,分外秀丽。接着细细描绘所见:“金阙前开二峰长,银河倒挂三石梁。香炉瀑布遥相望,回崖沓嶂凌苍苍。”金阙岩前香炉峰与双剑峰峙立,三叠泉如银河倒挂三石梁。香炉峰瀑布与它遥遥相望,峻崖环绕,峰峦重叠,上凌苍天。“翠影红霞映朝日,鸟飞不到吴天长”,则总摄全景。苍翠的山色和红霞与朝阳相互辉映,更加绚丽。在鸟儿也飞不到的峰顶俯视吴地,苍茫辽阔。这九句层次清晰,将庐山的瑰玮和秀丽写得淋漓尽致,恰如身临其境。 然后,诗人伫立在庐山骋目四望:“登高壮观天地间,大江茫茫去不还。黄云万里动风色,白波九道流雪山。”长江浩浩荡荡,直奔东海,一去不返;黄云滔滔汩汩,变幻无穷;九条支流,波涛汹涌,堆叠似山。诗人登高远眺,豪情满怀,以如椽大笔将雄伟壮观的长江景色写得气象万千,境界阔大。 “好为庐山谣,兴因庐山发。”这样壮丽的景色,当然让诗仙诗兴大发。“闲窥石镜清我心,谢公行处苍苔没”,闲时观看石镜,心神自然为之清净;而想到当年谢灵运游览的足迹已为青苔覆盖,心情又有些黯淡。谢灵运曾入彭蠡湖口,登庐山,有“攀崖照石镜”(《入彭蠡湖口》)之句。诗人观庐山壮观景色,进而追思谢灵运,但昔人已逝,唯余袅袅,故诗人产生了求仙访道以摆脱俗世烦恼之心。 “早服还丹无世情,琴心三叠道初成。”还丹,道家炼丹,将丹烧成水银,积久又还成丹,故谓“还丹”。琴心三叠,道家修炼术语,意谓使心神宁静。早服仙丹,去尘念世情;琴心三叠,学道初成。诗人仿佛望见仙人脚踏彩云,手捧莲花,前去朝拜玉京。玉京,道家传说元始天尊居住于玉京山,其山在诸天中心之上,上有玉虚宫。“先期汗漫九垓上,愿接卢敖游太清。”汗漫,无边无际,意谓不可知,喻神仙或造物者。九垓,九天之外。卢敖,战国时燕国人。《淮南子·道应训》载,卢敖游北海,至于蒙谷之上,遇见一怪人迎风而舞,故想与之做朋友而同游。怪人笑道:“吾与汗漫期于九垓之外,吾不可以久驻。”遂纵身跳入云中。此处诗人以卢敖代指诗题中的卢侍御虚舟,而以怪人自比,邀卢共作神仙之游。诗至此戛然而止,仿佛诗人已飘飘然随仙人凌空踏虚而去。 这首诗可谓咏庐山的千古绝唱。写峰峦,写瀑布,写遨游,写求道,“天马行空,不可羁勒”(《唐宋诗醇》卷六),意脉贯通,吐辞雄快,形象超逸,仙气弥漫。在思想感情上,一如既往地表现了诗人纵情遨游、狂放不羁的慷慨豪迈情怀,而诗人因仕途失意而不得不寄情山水、避世学道求仙的愤懑之情亦悄然流露。 作者:鲁林华 :乐云 主编.唐诗三百首鉴赏辞典.武汉:长江出版传媒崇文书局.2016.第65-66-67页. |
随便看 |
文学鉴赏辞典收录296条唐诗鉴赏词条,基本涵盖了大多数唐诗的鉴赏及作者简介,是语文学习的必备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