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唐诗:

 

词条 感遇二首
释义 感遇二首      

张九龄

其一

兰叶春葳蕤,桂华秋皎洁。

欣欣此生意,自尔为佳节。

谁知林栖者,闻风坐相悦。

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

【鉴赏】张九龄《感遇》诗共十二首,多感事寄兴,寄托人生慨望,作于唐开元二十五年(737)被贬为荆州长史时。本诗为其中第一首,借歌咏兰草桂花,表达了诗人不慕权贵、坚守节操的高尚人格。

一、二句以春兰秋桂对举,赞美兰花桂树的生机盎然与清雅高洁。以“兰桂”喻志趣高洁之君子,源自屈原《离骚》,其诗中有“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矫菌桂以纫蕙兮,索胡绳之����”等句,是中国传统文学中“香草美人”之譬喻。此二句意思是,春天里的幽兰翠叶纷披,秋天里的桂花皎洁清新。此处赞美兰桂,实则是诗人不同流合污、洁身自好的人格自喻。

三、四句承接上句,生动诠释出兰桂与季节之间的和谐关系。兰桂之所以焕发出勃勃生机,是因为顺应了美好的季节。美好的季节则因兰桂的异香而多姿多彩,春色满园。此处写兰桂与季节,实则是君子与君主的形象对比。君子之所以能怀才抱德,是因为得到明君的慧眼识才;明君的励精图治与尊贤重才,为君子的养成营造了良好的氛围。

五、六句则陡然一转,由对兰桂的赞美转入对山林隐士的慕名向往。林栖者,指隐居山林的隐士。此二句意思是,谁想到山林隐逸之高士,闻听兰桂的芬芳,满怀喜悦,慕名而来呢?“谁知”,指意想不到,此处暗示兰桂以洁身自好、茕茕孑立而自许,不会妄求他人的称誉歌颂。然而有些事却不是它们能左右的,那些隐士还是闻讯赶来,这实在并非兰桂之本意。

末两句借兰桂之口,表达出兰桂孤芳自赏、守正不阿的高尚节操。草木散发香气是源自天性,怎么会奢求观赏者的欣赏与攀折呢?“本心”,指初心,亦指兰桂高洁自守之品格。此处之兰桂,不与群芳争艳,不攀附权贵,亦不因他人的欣赏而沾沾自喜,这样的品格,不正是诗人不畏权贵、耿直狷介的人格反映吗?!

本诗写兰桂,实际是写自身。写兰桂之芬芳,傲然独立,其实是借物起兴,表明诗人不惧流谗、不愿同流合污的高洁人格。联想到张九龄因正直耿介而遭小人构陷被贬荆州的创作背景,无疑会加深我们对此诗中兰桂芬芳的理解。明人钟惺评论此诗曰:“《感遇》诗,正字气运蕴含,曲江精神秀出;正字深奇,曲江淹密,皆出前人之上……平平至理,非透悟不能写出。”(《唐诗归》)此乃洞察诗心的领悟。

(乐 云)

其七

江南有丹橘,经冬犹绿林。

岂伊地气暖,自有岁寒心。

可以荐嘉客,奈何阻重深。

运命唯所遇,循环不可寻。

徒言树桃李,此木岂无阴。

【鉴赏】《感遇》诗,自陈子昂始,即继承了诗经、楚辞历史悠久的比兴传统,“善鸟香草以配忠贞,恶禽臭物以比谗佞……虬龙、鸾凤以托君子,飘风、云霓以为小人”(王逸《离骚序》),借以抒发怀抱。张九龄这里显然也借丹橘喻己节操,抒发自己怀才不遇的感慨。

首句直叙丹橘的优长。“经冬犹绿林”,“犹”,仍然,表现出不随季节变化的坚定姿态。孔子评价松柏“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论语·子罕》),赞赏其不惧风霜严寒的节操。这里诗人描写了同样的现象,橘树同样能耐严寒,到冬天仍然一片绿荫,语中欣赏、赞叹之意明显。

三、四句以问答形式继续展开对丹橘的赞颂。丹橘经冬犹绿,难道是由于“地气暖”的缘故吗?第四句借孔子评松柏语来回答,明确表示丹橘“自有岁寒心”,“自”强调这是丹橘的可贵本性,与江南的地气温暖无关。一问一答,语势先扬复收,起落间成跌宕之姿。

丹橘不仅本性能耐寒,更有佳果可以食用,正如屈原《橘颂》所形容:“曾枝剡棘,圆果抟兮。青黄杂糅,文章烂兮。精色内白,类任道兮。纷缊宜修,姱而不丑兮。”故曰“可以荐嘉客”。但下句语气一转,“奈何阻重深”。阻碍重重,不仅指南北路途遥远艰难,更暗示品质坚贞、才华美好如丹橘者所经历的人世阻碍,让人不禁联想到唐玄宗后期李林甫当权、安禄山野心微露的政坛乱象以及张九龄所遭遇的仕途坎坷。“奈何”一词,仿佛读到诗人对这一切的慨叹。

命途阻滞久久萦怀,诗人思绪难平,于是归结为命运问题:“运命惟所遇,循环不可寻。”看来运命的好坏,只不过是遭遇的不同,人世间的盛衰荣枯,也如自然循环之理一样,是无法追究的。这两句似乎是无可奈何的自遣之词,实则隐藏着难言的愤懑,委婉深沉。

自我开解终究没能让诗人归于平静,诗末又以反诘为丹橘鸣不平:“徒言树桃李,此木岂无阴。”人们只说种植桃李,桃李有佳果可食,有浓冠遮阴,丹橘难道没有吗?为何却“不遇”呢?诗歌至此完结,对命运不公的申辩却溢于言外,耐人回味。

丹橘是南方果树,屈原有《橘颂》自叙忠贞,同为南方人的张九龄也选择这一比兴物象,在屈原赞美独立不迁之人格的喻意之外,又增之进取用世之心,立意更为丰厚。读这首诗,仿佛看到张氏抗言直谏的勇气、忠言被谤的不幸遭遇。张九龄曾评价盛唐名相宋璟“处屯而必行其道,居陋而不改其度,能贞其节,可谓君子哉”(《宋使君写真图赞并序》),实际也可视为其自身人格理想的写照。

全诗处于意绪的不断转折中,诗人在壮志难酬的不平与安于天命的平静之中挣扎,内心的希冀、不平与自我开解的努力,都以比兴手法道出,语意含蓄,温厚醇雅。

(冯丽霞)

作者:乐云,冯丽霞
:乐云 主编.唐诗三百首鉴赏辞典.武汉:长江出版传媒崇文书局.2016.第1-2-3页.
随便看

 

文学鉴赏辞典收录296条唐诗鉴赏词条,基本涵盖了大多数唐诗的鉴赏及作者简介,是语文学习的必备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3 Newdu.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9/9 11:52: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