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新年作 |
释义 | 新年作 刘长卿 乡心新岁切,天畔独潸然。 老至居人下,春归在客先。 岭猿同旦暮,江柳共风烟。 已似长沙傅,从今又几年。 【鉴赏】唐肃宗至德三年(758)春天,作者因事由苏州长洲尉被贬潘州南巴(今属广东茂名)尉,此诗当为迁至潘州次年,即乾元二年(759)后所作。题为“新年作”,新年本为万象更新、举家团圆之际,是中华民族最盛大的传统节日。但作者以其谪居岭南之身,在新年之时反倒涌起无限凄楚,在诗中抒发了浓郁的思乡之愁和贬谪之怨,哀婉凄清,真挚感人。 首联仅十字,却点出时间(新岁)、地点(天畔)、处境(独身一人)、心情(思乡心切)、神态(潸然泪下),语言简练,涵容丰富,既照应题目,又笼罩全篇。其感人之处就在于作者把诗意放在典型的时空中去表现:春节团圆之日,而竟孤身一人;岭南蛮荒之地,尤增忧生之嗟。此时此地,此境此情,人何以堪?于是只能“潸然”落泪了。 颔联“老至居人下”一句点出岁月蹉跎、沉沦下僚之意,补足首联“潸然”之由。“春归在客先”谓春已归去北国,而人犹滞留南疆,以反衬之笔渲染思乡之情。此联从薛道衡“人归落雁后,思发在花前”(《人日思归》)化出,妙在用如己出,不留痕迹,且于乡情之外,增添失意之悲,尤觉浑厚苍凉。纪昀评道:“三、四二句,渐以心思相胜,非复从前堆垛之习矣。妙于巧密而浑成,故为大雅。”(《瀛奎律髓汇评》)可谓知音。 颈联一变上文叙述、抒情之笔,而寓情于景,转觉气韵生动,情思含蓄。两句是说天涯零落,孑然一身,与诗人相伴的唯有从早到晚凄厉哀婉的猿声和风烟之中袅袅飘拂的江柳。在古典散文诗词中猿声积淀着悲凉的情感,《世说新语》记载:“桓温入蜀,在三峡中,部伍中有得猿子者,其母缘岸哀号行百余里不去,遂跳船上,至便即绝。破视其腹中,肠皆寸寸断。”郦道元《水经注·三峡》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老杜诗曰:“啼猿实下三声泪,奉使虚随八月槎。”(《秋兴八首》)现在诗人终日闻听猿猴悲啼,能不助其悲凉?至于江畔迷蒙烟雾,则常是黯淡心境的象喻。柳永《雨霖铃》中悬想别后情景:“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即以“暮霭沉沉”象喻异乡飘零的黯然惨淡心境。诗人僻处岭南,归期无望,心境能不迷蒙?而那随风摇曳娇柔无力的柳丝,又使人想到在此江边上演过多少离合悲欢。此二句中“同”、“共”二字下得沉稳有力,诗人谓岭猿、江柳与自己“同”甘“共”苦,言外之意是说陪伴自己的除了它们,又有何人呢? 末联诗人以贾谊自比,既喻身世之悲,又以才华相许,合而言之,即所谓“才高见弃”者。写此诗时,诗人遭黜已有一载,但是归期仍然无望,所以不由问道:“从今又几年?”从今以后,还要在这蛮荒之地待上几年呢?诗以问结,余音袅绕。 通观全诗,以乡愁和谪怨为基调,或直写,或暗示,句句不离主题。情思绸缪,意绪分明,语义精妙,气韵生动。通篇浑然一体,洵为五律佳作。 作者:李曙光 :乐云 主编.唐诗三百首鉴赏辞典.武汉:长江出版传媒崇文书局.2016.第199-200页. |
随便看 |
文学鉴赏辞典收录296条唐诗鉴赏词条,基本涵盖了大多数唐诗的鉴赏及作者简介,是语文学习的必备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