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早发白帝城 |
释义 | 早发白帝城 李白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鉴赏】 乾元二年(759),李白因永王李磷事而流放夜郎,行至白帝城而遇赦。故乘船返江陵,行程中他写下这首七绝小诗,记录自己因遇赦而欣喜若狂的心情。此诗又题作《下江陵》。诗中所展示的“洒脱流利”(《唐诗选脉会通评林》引周敬)与畅快心情,在李白诗歌中较为常见。 首句交代诗返回江陵的时间地点,烘托白帝城地势之高峻雄奇。清晨的时候,我告别高入云霄的白帝城,马上要回到江陵去了。“彩云间”三字用得精妙,既是实写,因白帝城在白帝山上,地势高耸,从山下江中仰望,仿佛置身彩云之间;又是虚写,白帝城被彩云隔断,无形中凸显出白帝城之伟岸雄峻,也为下句的“千里江陵一日还”埋下伏笔。 次句则以夸张之笔,描绘诗人返回江陵的动作迅捷与时间的短暂。白帝城距江陵一千二百里,即便轻舟再快捷,也不可能一日到达,为何诗人非要强调“一日还”呢? 明代学者杨慎曾解释说:“白帝至江陵,春水盛时行舟,朝发夕至,云飞鸟逝不是过也。”(《升庵诗话》)其实杨慎不清楚这只是李白的障眼法而已。从“燕山雪花大如席”到“飞流直下三千尺”,此类夸张之艺术手法在李白诗歌中并不鲜见。读这类诗,不能仅从生活之理出发,而必须驾驭想象的翅膀,方能品味其中的奥妙。事实上,通过“千里江陵一日还”的炫目夸张,我们分明看到一个遇赦而归的诗人的欣喜若狂与归心似箭。 三、四句则笔锋一转,从回归之迅捷到“两岸猿声”之悲啼,再到“轻舟已过万重山”的畅快洒脱,无形中让全诗抑扬顿挫,并拥有精神飞越的力量。两岸猿声还在耳边不停地悲啼,不知不觉间诗人的轻舟已穿过万重青山。此二句,后人评价甚高。清人沈德潜《唐诗别裁集》曰:“入‘猿声’一句,文势不伤于直。画家布景设色,每于此处用意。”清人施补华《岘佣说诗》亦日:“太白七绝,天才超逸而神韵随之。如‘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如此迅捷,则轻舟之过万山不待矣。中间却用‘两岸猿声啼不住’一句垫之,无此句则直而无味,有此句走处仍留,急语仍缓,可悟用笔之妙。”由此可说,“两岸猿声啼不住”,是全诗诗眼,亦是全诗神韵之落脚处。 这首七绝,语言简洁朴实,明白通畅,之所以为后世所推崇,被誉为“三唐压卷”(宋顾乐《唐人万首绝句选评》),其成功之处有三:一是用语精炼贴切,意蕴丰澹。从“间”到“还”,从“千里”到“一日”,从“啼不住”到“已过”,均能做到用词准确,形象生动,意韵无穷。二是夸张等修辞手法的巧妙应用,无形中增添了全诗的气势与意蕴,“读之真有挥斥八极、凌属九霄意”(明胡应麟《诗薮》)。三是在表达喜悦畅快的心情之余,亦蕴藉着深厚的哲理情思。“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既是写实景,同时也是克服万难、冲破人生艰难险阻的哲理表达。由此,全诗所洋溢的轻快飘逸的基调,也才更具回味悠长的意韵。 作者:乐云 :乐云 主编.唐诗三百首鉴赏辞典.武汉:长江出版传媒崇文书局.2016.第362-363-364页. |
随便看 |
文学鉴赏辞典收录296条唐诗鉴赏词条,基本涵盖了大多数唐诗的鉴赏及作者简介,是语文学习的必备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