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晨诣超师院读禅经 |
释义 | 晨诣超师院读禅经 柳宗元 汲井漱寒齿,清心拂尘服。 闲持贝叶书,步出东斋读。 真源了无取,妄迹世所逐。 遗言冀可冥,缮性何由熟。 道人庭宇静,苔色连深竹。 日出雾露余,青松如膏沐。 澹然离言说,悟悦心自足。 【鉴赏】此诗为柳宗元被贬永州时所作,时柳宗元住在永州龙兴寺。住持重巽为楚之南“善言佛者”,故称其为“超师”。柳宗元参与政治革新而被贬,壮志难酬,心情抑郁苦闷,故于佛道中求得宁静与解脱。 首句就有出尘之想。汲上清冽的井水漱口,冰冷的井水刺得牙齿发寒。清理自己的心灵,让心灵归于静谧。拂去沾染了灰尘的衣服,恭敬地进入超师的禅院之中,取经而读。起句就像诗中描写的井水一样,甘凉而清冽。 超师是僧人,这里的经自然是佛经,所以下句点明佛经,“贝叶书”即佛经之意。一个“闲”字,表明自己的身份并非是僧人,且点明自己是世俗中人,有来此偷得浮生半日闲的意趣。“步”字亦轻松、自在,我们仿佛看到柳宗元手持佛经,走出寺院的东斋,边走边吟哦着佛经的身影。 “真源了无取”四句说佛理,极为透彻。“真源”与“妄迹”,指的是佛经所规定的本源之意与虚妄外境。自己是世俗中人,虽然读着佛经,但佛经真意还未能登堂入室。回想起这些年来,倒是为那些虚妄的外境所迷惑,自己就如同世人一样,努力地去追逐着那些梦幻泡影。《金刚经》说:“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这外界的因缘生灭的客观现实世界,不就是“有为法”吗? 自己天天在追逐的,不就是这些“妄迹”吗?佛祖的遗言,我希望能够冥然神会,但自己本性的涵养,何时才能修行成功呢?此四句说尽了真妄言行,可见柳宗元于禅理体会甚深。宋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引《诗眼》曰:“真妄以尽佛理,言行以薰修,此外亦无词矣。”这里的“无词”的后面,就是柳宗元对禅理的体悟 下句又转至实景。道人指超师,古代和尚亦可称道人。超师所住的庭院,是如此的宁静,正是一派禅意。碧绿的苍苔蔓延开去,直到竹林深处。日出之后,雾消露散,青松就像洗浴过一般。这几句写禅院风景极佳。虽然未做禅语,但深契禅心。苔色深竹,有幽深之意;雾露青松,则青松如本源,雾露如虚妄,虚妄散尽,仍见本源,且本源愈真。元好问《木庵诗集序》称柳宗元此诗“深入理窟,高出言外”,是有见识的评论。 末句以理趣结。“澹然离言说”,眼前所见之物无非清淡自然之景,已经脱离了言语所能表达的范畴。“悟悦心自足”,只要有所会心,则此心自然平静喜乐。言下之意,若能有所顿悟,则原本阅读的佛经也不过是津梁而已,有悟之后,自然可以不读了。这里照应上句的“遗言冀可冥”,是作者思绪进一步发展的反映。本诗最后以禅悟结束全诗,照应篇题,且步步扣住晨诣僧院读佛经的主题,诗意集中。 此诗写佛理禅思,明澈冷峻,体物入微,浑然无迹,“不作禅语,却语入禅”(《唐诗选脉会通评林》引杨慎),妙处言不可尽。 作者:黄鸣 :乐云 主编.唐诗三百首鉴赏辞典.武汉:长江出版传媒崇文书局.2016.第43-44页. |
随便看 |
文学鉴赏辞典收录296条唐诗鉴赏词条,基本涵盖了大多数唐诗的鉴赏及作者简介,是语文学习的必备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