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谒衡岳庙遂宿岳寺题门楼 |
释义 | 谒衡岳庙遂宿岳寺题门楼 韩愈 五岳祭秩皆三公,四方环镇嵩当中。 火维地荒足妖怪,天假神柄专其雄。 喷云泄雾藏半腹,虽有绝顶谁能穷? 我来正逢秋雨节,阴气晦昧无清风。 潜心默祷若有应,岂非正直能感通? 须臾静扫众峰出,仰见突兀撑青空。 紫盖连延接天柱,石廪腾掷堆祝融。 森然魄动下马拜,松柏一径趋灵宫。 粉墙丹柱动光彩,鬼物图画填青红。 升阶伛偻荐脯酒,欲以菲薄明其衷。 庙令老人识神意,睢盱侦伺能鞠躬。 手持杯珓导我掷,云此最吉余难同。 窜逐蛮荒幸不死,衣食才足甘长终。 侯王将相望久绝,神纵欲福难为功。 夜投佛寺上高阁,星月掩映云曈昽。 猿鸣钟动不知曙,果杲寒日生于东。 【鉴赏】贞元十九年(803),京畿大旱,饿殍遍地。韩愈上书皇帝,请宽民徭,触犯唐德宗及权贵,被贬为连州阳山(今属广东清远)令。永贞元年(805)遇大赦,离阳山到郴州(今湖南郴县)待命。九月,由郴州赴江陵府(今湖北江陵)任法曹参军,途中游衡山时写下这首诗。 诗人借景抒情、托物言志,通过仰望衡岳诸峰、谒祭衡岳庙神、占卜仕途吉凶和投宿庙寺高阁等情况的叙写,抒发了个人的深沉感慨,一方面为自己投身蛮荒之地终于活着北归而庆幸,一方面又表达对朝政昏聩的失望与抗议,和自己“英俊沉下僚”、仕途坎坷的愤懑情怀。 开头六句从大处落笔,写衡岳的形势和气象,起笔高远超拔,用语不凡。先总叙五岳,说五岳相当于爵秩最高的“三公”,东西南北四岳环镇四方,中岳嵩山则在其中巍然耸立。后专叙衡岳,因衡岳地处南方燥热又荒芜,古人认为这里多妖魔鬼怪,天帝授权于衡岳神君,使它能雄镇一方,如镇守边关的将军一样,关系国家危亡,突出衡山特殊的地位。而它所具有的权威和它高耸入云的险峻,暗示了诗人来访的缘由——想以一身正气震慑妖邪奸佞,可惜官微言弱,力不能支。恨无权柄,竟而受制于人,如今赶来朝拜衡岳,要把这一腔愤懑借助衡岳的威严宣泄出来。 “我来”以下八句写登山。山中秋雨连绵,阴晦迷蒙;上山时突然云开雨霁,群峰毕现,欲扬先抑,诗意推起一道波澜。整段以秋空阴晴多变为背景,虚写高峻陡峭的山峰如擎天柱支撑天空,实写紫盖峰与天柱峰相接,石廪峰腾跃起伏,簇拥着祝融峰,展现出雄奇壮观的景象,给人以豁然开朗、奇险明快之感。“潜心默祷若有应”句,借衡岳有灵,引起下段祭神问天的心愿。 “森然”以下十四句写谒庙,乃全诗核心。诗人通过对祭神问天的描述,倾吐其无处申诉的郁悒情怀。诗人下马沿着一条松柏古径,急步走向神灵殿堂。“松柏一径”,烘托出庄严肃穆的气氛。“粉墙”二句写走进庙门后四壁所见,雪墙红柱上,有青红色的鬼怪图像光彩浮动。 “升阶”以下六句写行祭。诗人登上台阶,弯着腰向神像进献干肉和酒,想借这些菲薄的祭品来表明自己的虔诚。掌管神庙的老人了解神意,在一旁窥察,鞠躬致礼。他手持占卜用的杯珓,教给诗人投掷的方法;而后又根据卦象,说是得到了最吉的征兆。但这却引出了诗人一肚皮牢骚:自己在阳山贬所没有被折磨致死,算是不幸之中的大幸。今后只求衣食粗安,就甘心长此而终,哪里还存什么侯王将相之望! 神明纵然想赐福保佑,恐怕也难奏效了。这一段描写和牢骚,真实动人,亦庄亦谐,其实是诗人借以解嘲消闷,深刻反映诗人内心的不满情绪。 末四句,归结诗题“宿岳寺”之意。先写高阁夜景,月色星光因云气掩映而隐约不明。接着化用谢灵运“猿鸣诚知曙”(《从斤竹涧越岭西行诗》)句诗意,写本来听到猿声啼叫就知道是天亮了,但诗人因为酣睡,连天亮时猿的啼叫声和寺院的钟声都没有听到。诗人身遭贬谪,却一觉睡到天明,足见襟怀之旷达。末句“寒日”,又照应上文“秋雨”、“阴气”,笔力遒劲。 此诗写景、叙事、抒情,融为一体,意境开阔,章法井然,色彩浓重,语言古朴苍劲,叙述自由灵活,篇幅不短,而能一韵到底,音节铿锵有力,一气呵成。无论意境或修辞,都独辟蹊径,一扫前人记游诗的陈词滥调,正如沈德潜《唐诗别裁》所说:“‘横空盘硬语,妥帖力排奡。’公诗足以当此语。” 作者:阮森丽 :乐云 主编.唐诗三百首鉴赏辞典.武汉:长江出版传媒崇文书局.2016.第94-95-96页. |
随便看 |
文学鉴赏辞典收录296条唐诗鉴赏词条,基本涵盖了大多数唐诗的鉴赏及作者简介,是语文学习的必备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