冤 妇
[清]李庆辰
孙翘江,闽[1] 人。为肃宁[2] 县令,接篆[3] 入署,尚未理事。
夜有白衣妇人,形容惨淡,云:“予北直[4] 人,本未失节,汝前生为此地县尹,误以失节拟罪,使我抱不白之冤。予已请于帝矣,许我报复索命。”言毕,遽以手扼其喉,孙便昏如中恶。既醒,见妇立床前,眈眈怒视。或投以绳,则奔赴悬梁;投以刃,则撑持自刎。诸态百作,狼狈难堪,公事多半废弛。
一夕,妇捽之往见城隍,便觉魂魄飘飘然随之行,恍至神案下。神朱袍金冠,气象严厉,谓孙曰:“查尔今生尚知孝道,不犯淫行,为尔留薄禄养亲,归宜改教,不许贪禄恋栈[5] 。尔贞妇亦应遵命,听其辞而去,毋得再扰。”旋命俱退。忽如梦寤,视室中灯火无光,妇立于前,怒谓曰:“明日亟为禀辞[6] ,不然,仍不汝活。”孙唯唯。
次日,修禀上请。河间[7] 守熊下札慰留。妇复至,骂曰:“狗奴子,汝不去耶?誓毙尔命!”力提其发,发簌簌落如乱丝。孙泣云:“昨已请命大人,当即亲交印绶,何敢再迟?请留姓字,熊大人将为请旌[8] ,延僧超度[9] ,以慰贞魂,且为天下后世听讼[10] 不慎者戒。”妇抚首云:“我事已昭彰,毋劳大人表扬。且我并非求名求利,何须请旌与超度?第汝前生以不白之事误我,我今日以不白之事误尔。尔不在此为官,予又何求?”言毕,悻悻而去。
次日,亲诣府署交纳印绶。熊准其请,遂旋里。妇不再扰。
醉茶子曰:甚矣,听讼不可不慎也!污人名节,报施至于再生不忘,良由一时之误也。况有明知其冤,更贪贿而威制之,则蒙冤者虽当时无如何,其惨毒之报,岂能免耶!
——《醉茶志怪》
【赏析】
封建社会的地方官,执掌一方的行政司法大权,故审理案件时必须慎之又慎。古代虽然不乏像包拯、况钟那样听讼察狱、清如明镜的官吏,但更多的却是草菅人命的贪官和昏官。本篇通过一个冤妇的鬼魂向听讼不慎、察狱不明,以致污人名节、致人于死地的昏官索命的诡奇故事,鞭挞了封建社会官吏的昏庸和颟顸。
福建人孙翘江刚到河北肃宁县走马上任,“尚未理事”,就有一个白衣冤妇的鬼魂夤夜索命。原来孙某前世曾在此地当过县尹,因为“听讼不慎”,误将一位“本未失节”的妇人“以失节拟罪”,致使这位妇人含冤而死,现在冥帝准许这个冤妇的鬼魂前来“报复索命”。尽管冤妇的鬼魂对孙某“诸态百作”,一会儿“以手扼其喉”,一会儿“投以绳”,一会儿又“投以刃”,使得孙某“狼狈难堪,公事多半废弛”,但孙某“贪禄恋栈”,仍不肯率尔辞官。这是冤妇与县令较量的第一回合。
冤妇与县令较量的第二个回合是“对簿城隍”。某晚,孙某被冤妇“捽之往见城隍”,城隍命他“辞官”“改教”。孙某只得“唯唯”应允;第二天他就上书太守请求准其辞官归里。但当河间太守熊某“下札慰留”他时,孙某便有些犹豫。
这时,冤妇的鬼魂又一次出现在他的面前,是为第三个回合。这一次,冤妇先是对县令一番詈骂,接着又用“力提其发”,使孙某“发簌簌落如乱丝”。起初,孙某还想用“请旌延僧超度”的办法,以立牌坊、赐匾额的死后哀荣来安抚笼络冤妇的鬼魂,以便换得冤妇对自己留任的许可。不料冤妇并不稀罕,反而给他一顿抢白:“我并非求名求利,何须请旌与超度”,“毋劳大人表扬”。她重申三次索命的目的是要孙某“不在此为官”。
经过三个回合,孙某铩羽而败;第二天,只得到太守府辞官归里。
全文从孙某“接篆入署”起篇,到“交纳印绶”“旋里”终篇,首尾圆合,结构严谨。中间三个回合的较量,一波未平,一波又起,把孙某“贪禄恋栈”的心态表现得入木三分,而冤妇百折不挠、誓把昏官拉下马的顽强精神也表露无遗。
由于受时代的局限,作者在文后的评语,阐发的都是因果报应的说教,但他在评语中指出的“听讼不可不慎”却能予人以启迪。更难能可贵的是,作者还进一步对那些“明知其冤,更贪贿而威制之”的贪官污吏提出了警告,这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是要有一些胆量的。
(储有明)
注 释
[1].闽:今福建省。
[2].肃宁:今河北肃宁县。
[3].篆:官印。
[4].北直:即北直隶,今河北省北部一带。
[5].贪禄恋栈:贪恋权位,羡慕俸禄。
[6].禀辞:指下级官吏向上级官吏递交的辞职书。
[7].河间:今河北河间县。
[8].请旌:申请旌表。旌表,封建时代由官府立牌坊、赐匾额对遵守封建礼教的人加以表彰。
[9].超度:佛教规仪。指给去世的人念经礼忏,求亡灵早日超脱苦难。
[10].听讼:审理诉讼事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