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古代志怪小说:

 

词条 光山双塔鬼 洪迈
释义

光山双塔鬼

[宋]洪 迈

叶真常道人者,湖州安吉人,幼有山水之乐。淳熙元年[1] ,云游淮上,至光山县[2] 境,道涂索寞,不值[3] 旅店。天色昏晚,始得一刹,标曰“双塔寺”,楼阁高耸,松桧干霄,不胜其喜。趋而进,悄无人焉,姑立于门左。且闭关,一老僧出,咄曰:“汝是道人,来此何干?”叶前作礼问讯,具述行止,僧怒骂而去。俄两童行提笼灯,唤叶往钟楼后,启小房,使入歇。尘埃如积,仅存故床一张。童行退,叶欲汤饮,亦不可得。即就卧,似睡不睡,见两僧自地踊出,又一少年,丰仪爽秀,若仕宦家子弟,续奔出,并立于房中。叶料其非人,亟起坐,存神定息,叩齿数通,良久,三人俱入地。过三更,复如前,叶叱之曰:“汝辈想是达理耿介之士,或枉死不明,或伏尸不化,愚愚相守,无解脱期。今当听我言,舍故时形骸,反自己真性,再归人道,何所往而不可。”语才毕,觉冷风飒然,三鬼皆失所在。叶寝至钟动,闻户外人声,起开门,见僧行三四辈来问:“夜中无异境界否?”叶以实告之,皆有惭色。一僧引手指床下云:“二十年前麻城王主簿丧一子年二十四岁,寄攒于此,更不来取,寺中不敢辄举化,每夕必出为怪。乾道[4] 间,行脚两僧旦过,止于房,不信有鬼,一夜魇[5] 杀,因是同为人害。昨暮山主怒道人之来,故令就宿耳。”叶厉声叱骂,不顾而行。自是闻三鬼果绝迹。杨昭然游潜山,遇叶亲话其事。

——《夷坚志》


【赏析】

鬼为人祟,志怪小说中多有描叙,然而,假借鬼魅陷害他人,欲置人于死地,其用心险恶,真是人不如鬼了。本文中的老僧就是这样一个人不如鬼的家伙。

大约是出于僧道两家的不同信仰,也可能出于僧家对道家的偏见,双塔寺老僧一出场便有一种咄咄逼人之势。叶道士作礼问讯,求宿寺下,却被怒骂一番。不留宿也就算了,老和尚却想出更恶毒的主意,想借助鬼魅杀死无辜的道士。老和尚虽然只出场一次,话语只有一句,可是其险恶的用心尽在幕后。相比之下,被作者推到前台的鬼倒没有什么狰狞可怕之处,那仕宦家子弟更是“丰仪爽秀”。三鬼既没有伤害叶道士,也没有恐吓叶道士,反而在叶道士的劝说下从此绝迹。作者之所以这样描写三鬼,显然是用来与老和尚的险恶用心作一映照。作者又用寺中其他和尚心怀惭愧的心理,揭示老和尚的所作所为纯粹是出于个人品质的低下。佛者,慈悲为怀,与人为善,如这样的“山主”,实乃佛门之败类。作者虽没有正面写老僧,却使用曲笔、侧笔,把这个老和尚钉上了耻辱柱。

小说讲究矛盾冲突。本文中的一僧一道是矛盾的双方。老僧不肯留宿,“怒骂而去”,似乎矛盾冲突已不再存在。可是很快又有两童领叶道士去小屋休息。原来矛盾的双方由明转暗,正面的冲突改由叶道士与三鬼的冲突。三鬼逝去,正面冲突又解决了,原有的矛盾双方的冲突又由暗转明,由一个僧人说出老和尚险恶用心。读者至此便可醒悟全文的根本矛盾始终是那一僧一道。作者只不过是欲擒故纵,宕开一笔来写老僧,故事情节也因此呈峰回路转之势,令读者玩味再三。

(陈建生)

注 释

[1].淳熙元年:即公元1174年。

[2].光山县:今属河南。

[3].不值:值,相遇。不值,没有遇到。

[4].乾道:南宋孝宗的年号(1165—1173)。

[5].魇(yǎn):这里指妖邪。

随便看

 

文学鉴赏辞典收录641条古代志怪小说鉴赏词条,基本涵盖了大多数古代志怪小说的鉴赏及作者简介,是语文学习的必备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3 Newdu.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27 11:59: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