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 书 燕
[五代]王仁裕
长安豪民郭行先,有女子绍兰,适巨商任宗,为贾于湘中,数年不归,复音信不达。绍兰目睹堂中,有双燕戏于梁间。兰长吁而语于燕曰:“我闻燕子自海东来,往复必径由于湘中。我婿离家不归,数岁蔑有音耗,生死存亡,弗可知也。欲凭尔附书,投于我婿。”言说,泪下。燕子飞鸣上下,似有所诺。兰复问曰:“尔若相允,当泊我怀中。”燕遂飞于膝上。兰遂吟诗一首云:“我婿去重湖,临窗泣血书。殷勤凭燕翼,寄与薄情夫。”兰遂小书其字,系于足上。燕遂飞鸣而去。
任宗时在荆州[1] ,忽见一燕飞鸣于头上。宗讶视之,燕遂泊于肩上。见有一小封书,系在足上,宗解而示之,乃妻所寄之诗。宗感而泣下,燕复飞鸣而去。
宗次年归,首出诗示兰。后文士张说传其事,而好事者写之。
——《开元天宝遗事》
【赏析】
古代交通、邮传不便,身处两地的人们要沟通信息非常困难,所以当看到候鸟能在一定的季节里按固定的方向长途迁徙时,有些人便生出一个念头:人类能不能利用候鸟能作长途的定向飞行的特点,让它来为自己传递信息?西汉时,苏武出使匈奴,被强行扣留了十九年,后有汉使来到匈奴,对匈奴的单于说:“汉朝天子射得一只大雁,雁足上系有苏武的一封信,说明他还在匈奴。”单于信以为真,只好放苏武回转汉朝。汉朝这位使者的话自然是编出来的,但从此“雁足系书”却作为一种美谈流传下来。本篇的“燕足系书”,当是“雁足系书”设想的一个发展。
这个故事的情节非常动人。女主人公郭绍兰的遭遇有一定的典型性,她丈夫是一个“重利轻别离”的商人,出外经商,数年不归。女主人公独守空房,难以抑制对丈夫的思念之情,故而异想天开地求助于燕子。而燕子也居然能通人性,忠实地完成了寄信的任务。文中对燕子的描写很生动:“飞鸣上下,似有所诺”,“遂飞于膝上”,“遂飞鸣而去”,“遂泊于肩上”,“复飞鸣而去”。这一连串的动作把燕子对绍兰遭遇的同情,以及为帮助绍兰而奔波忙碌的情景表现得活灵活现。在燕子的帮助下,郭绍兰终于把自己的相思之情寄给了千里之外的丈夫,使他深受感动。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志怪小说以记述传闻为主;到了唐代以后,作者们在记述旧闻的同时,还运用想象和虚构,进行大量的艺术渲染,成为以作者创作为主。本篇作品,作者不仅记叙了故事的全部过程,而且注重于语言的修饰和人物心理的刻画,可以说,文学加工的痕迹是十分明显的。
(范民声)
注 释
[1].荆州:唐代的荆州在今湖北江陵一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