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古代志怪小说:

 

词条 小猎犬 蒲松龄
释义

小 猎 犬

[清]蒲松龄

山右[1] 卫中堂[2] 为诸生时,假斋僧院。苦室中蜰虫蚊蚤甚多,竟夜不成寐。食后,偃息在床。忽见一小武士,首插雉尾,身高二寸许;骑马大如蜡[3] ;臂上青鞲[4] ,有鹰如蝇;自外而入,盘旋室中,行且驶。公方疑注,忽又一人入,装亦如之,腰束小弓矢,牵猎犬如巨蚁。又俄顷,步者骑者,纷纷来以数百辈,鹰犬皆数百。见有蚊蝇飞起,纵鹰腾击,尽扑杀之。猎犬登床缘壁,搜噬虱蚤,凡罅有所伏藏,嗅之无不出者。顷刻之间,决杀殆尽。公伪睡睨之。鹰集犬窜于其身。既而一黄衣人,着平天冠,如王者,登别榻,系驷苇篾间。从骑皆下,献飞献走[5] ,纷集盈侧,亦不知作何语。无何,王者登小辇,卫士仓皇,各命鞍马,万蹄攒奔,纷如撒菽,烟飞雾腾,斯须散尽,公历历在目,骇诧不知所由。蹑履外窥,渺无迹响。返身周视,都无所见;惟壁砖遗一细犬,公急捉之,且驯。置砚匣中,反复瞻玩。毛极细茸,项上有一小环。饲以饭颗,一嗅辄去。跃登床榻,寻衣缝,啮杀虮虱。旋复来伏卧。逾宿,公疑其已往;视之,则盘伏如故。公卧,则登床箦,遇虫辄啖毙,蚊蝇无敢落者。公爱之,甚于拱璧[6] 。一日,昼卧,犬潜伏身畔。公醒转侧,压于腰底。公觉有物,固疑是犬,忽起视之,已匾而死,如纸剪成者。然自是壁虫无噍类[7] 矣。

——《聊斋志异》


【赏析】

《聊斋》中的许多篇章都写了虚幻的事物、虚幻的景象,但作者并不是离开生活随意设幻,而是从生活出发展开想象。《小猎犬》便是“山右卫中堂为诸生时”的见闻。

小说在艺术上作了细致加工和合理铺陈。开头加进了“山右卫中堂为诸生时……苦室中蜰虫蚊蚤甚多,竟夜不成寝”;中间满带感情地描述蚊蝇尽被杀,虱蚤全被搜噬;结尾则加上“然自是壁虫无噍类矣”的感叹。前前后后联系起来,不难看出其中的寓意:这是一篇讽刺社会上害人虫之作。蒲松龄在仕宦之途上,一直困顿失意,经历坎坷,遭尽揶揄,内心有一股压抑不住的愤怒之情。然而,在文网严密、文字狱层出不穷的时代,他不便于选取现实化的题材来直接加以表现,于是便把自己的激愤寄于曲笔,借人鬼狐妖的艺术世界来宣泄胸中的块垒,来表达他对人民的无限同情和对贪官的切齿憎恨。当时一些论者也窥见了《小猎犬》的寓意:“此当是先生为蚊蝇所扰怒,将按剑时作也。”(清何垠注本)果真是蚊蝇,怎须按剑?还不是要刺向社会的蟊虫!这里的“蚊蝇”,当然包括了自然界的蚊蝇,但更包括了人类社会的一切害人虫!因此,有人赞叹说:“此篇奇在化大为小,以小见妙。”(清何镇峦评本)

《小猎犬》把大千世界缩到方寸之间,写法虽然夸张,但却“历历在目”,充满生活的实感。文章有分有合,开头铺写畋猎场面,后面集中刻画一只善良可爱、意态万方的小猎犬,特别突出了它对人的驯顺和对害虫的疾恶如仇的精神。全文点面结合,疏密相间,读来趣味盎然,足见作者技巧之纯熟,艺术表现力之高超。

(邹自振)

注 释

[1].山右:今山西省。

[2].卫中堂:唐代在中书省设政事堂,后来就称宰相为中堂。这里指卫周祚,山西曲沃人,清初曾任保和殿大学士等职。

[3].蜡(zhà):古时称年终之祭为“蜡”,但这和“小武士”所骑的马并无关系。作者可能从俗而呼,把“蚱”写成了“蜡”。按蚱蜢,雄者寸许,雌者倍之。“身高二寸许”的“小武士”骑身长二寸许的马,似可说得过去。

[4].青鞲(gōu):青色的皮质臂套,骑射时用。

[5].献飞献走:献上猎获的飞禽走兽。这里“飞”是指蚊、蝇,“走”是指臭虫、虱、蚤。

[6].拱璧:两手合抱的大璧玉,用以比喻极珍贵的物品。

[7].噍类:能吃东西的动物,引申为活的东西。无噍类,连一个活的也没有了。

随便看

 

文学鉴赏辞典收录641条古代志怪小说鉴赏词条,基本涵盖了大多数古代志怪小说的鉴赏及作者简介,是语文学习的必备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3 Newdu.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28 9:3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