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 面 鬼
[清]沈起凤
吾师张楚门先生,设帐洞庭东山时,严爱亭、钱湘舲俱未入词馆,同堂受业。一夕谈文灯下,疏棂中有鬼探首而入。初犹面如箕,继则如覆釜,后更大如车轴。眉如帚,眼如铃,两颧高厚,堆积俗尘五斗。师睨微笑,取所著《桔膜编》示之曰:“汝识得此字否?”鬼不语。师曰:“既不识字,何必装此大面孔对人。”继又出两指弹其面,响如败革。因大笑曰:“脸皮如许厚,无怪汝不省事也。”鬼大惭,顿小如豆。师顾弟子曰:“吾谓他长装此大样子,却是一无面目人,来此鬼溷[1] 。”取佩刀砍之,铮然堕地,拾视之,一枚小钱也。
铎曰:钱神变相,文士说法,如是如是。昔仓颉[2] 造字而鬼哭,周景[3] 铸钱而鬼笑。鬼之不识字而爱钱,其天性耶?乃有识字亦爱钱者,吾不测其是何厉鬼矣?
——《谐铎》
【赏析】
一枚小钱,本不足以。然而,你若看大,它便大如“车轴”,若看小,便小如豆。钱只是钱,关键是用什么眼光看它。这里,作者借助乃师张楚门先生,与“钱”作了一番游戏,看似轻松诙谐,实则耐人寻味,而作者于本文后的一段发挥,则不仅使作品内涵得到引申,更使作品主题具有了广泛性。
钱神变相,由来已久,而钱装扮成一副“大面孔吓人”则更是现实生活中常有的事情,所以作者称它为“老面鬼”。老面鬼冷不防“探首而入”,而张楚门先生正当授业,于是顺手拿将过来作一番调侃,这里“受业”者又都是“识字”的文人,文人在钱的面前当然要强调自己的品格,由此看来,张先生所以嘲弄“老面鬼”,目的还在于教导自己的学生。是啊,大字尚且不识,纵使装成大面孔,又能吓倒谁呢?鬼之爱钱不识字,倒也没有什么;人若爱钱不识字也与鬼差不多;要紧的是“乃有识字亦爱钱者”,这就不知道应该称为什么鬼了。作者落笔于此,着意亦于此。大约现实生活中的文人,不乏贪财爱钱者,而且脸皮既厚,还要做些斯文,这一类文人其实更可笑可憎。作者把“识字”和“爱钱”截然对立,想必也是针对当时的现实有感而发,而这个感慨又不啻具有它的“长久生命力”,它可以跨越时代,跨越历史,不断地引起我们对于现实的丰富想象。
应该说,这是一篇优秀的志怪小说,它通俗易懂,平白如话,且含义深远,联想丰富。
(罗怀臻)
注 释
[1].溷:混。
[2].仓颉:上古传说中为始创汉字者。
[3].周景:后汉人,相传为始造钱币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