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作者或作品:

 

词条 秋声赋 刘禹锡
释义

秋声赋并序

刘禹锡

相国中山公赋《秋声》〔1〕,以属天官太常伯〔2〕。唱和俱绝〔3〕,然皆得时行道之余兴〔4〕,犹有光阴之叹〔5〕,况伊郁老病者乎〔6〕?吟之斐然〔7〕,以寄孤愤〔8〕

碧天如水兮,窅窅悠悠〔9〕;百虫迎暮兮,万叶吟秋〔10〕。欲辞林而萧飒〔11〕,潜命侣以啁啾〔12〕。送将归兮临水〔13〕,非吾土兮登楼〔14〕。晚枝多露蝉之思〔15〕,夕蔓起寒螀之愁〔16〕

至若松竹含韵〔17〕,梧楸早脱。惊绮疏之晓吹〔18〕,堕碧砌之凉月。念塞外之征行,顾闺中之骚屑〔19〕。夜蛩鸣兮机杼促〔20〕,朔雁叫兮音书绝〔21〕。远杵续兮何泠泠〔22〕,虚窗静兮空切切〔23〕。如吟如啸,非竹非丝〔24〕。合自然之宫徵〔25〕,动终岁之别离。

废井苔冷,荒园露滋〔26〕。草苍苍兮人寂寂,树槭槭兮虫咿咿〔27〕。则有安石风流〔28〕,巨源多可〔29〕,平六符而佐主〔30〕,施九流而自我〔31〕。犹复感阴虫之鸣轩〔32〕,叹凉叶之初堕〔33〕。异宋玉之悲伤〔34〕,觉潘郎之幺么〔35〕

嗟乎〔36〕!骥伏枥而已老〔37〕,鹰在鞲而有情〔38〕。聆朔风而心动〔39〕,眄天籁而神惊〔40〕。力将痑兮足受绁〔41〕,犹奋迅于秋声〔42〕

注释

〔1〕相国:宰相。中山公:指李德裕。

〔2〕属(zhǔ):嘱托,指唱和诗赋。天官:吏部尚书。太常伯:吏部尚书。

〔3〕绝:绝妙。

〔4〕得时行道:恰逢皇帝贤明之时,能实现自己的政治主张。

〔5〕光阴之叹:感叹时光流逝。

〔6〕伊郁:抑郁。

〔7〕斐然:有文采的样子。

〔8〕孤愤:不同一般的愤慨。

〔9〕窅(yǎo)窅:深远的样子。

〔10〕吟秋:在秋风中鸣叫。

〔11〕辞林:树叶飘落。

〔12〕潜:暗中。命侣:召唤伴侣。啁啾(zhōu jiū):虫鸣声。

〔13〕“送将”句:见宋玉《九辩》。

〔14〕“非吾士”句:见三国王粲《登楼赋》。

〔15〕露蝉:带露的知了。

〔16〕起:产生。螀(jiāng):蝉属,体青。

〔17〕至若:至于。

〔18〕绮(qǐ)疏:刻有花纹的窗子。

〔19〕顾:回头看。骚屑:烦闷。

〔20〕蛩(qióng):蟋蟀。机杼(zhù):织布的梭。促:急促。

〔21〕朔雁:北雁。

〔22〕泠(líng)泠:清凉、冷清的样子。

〔23〕切切:低泣声。

〔24〕竹:管乐器,如笛、箫等。丝:弦乐器,如瑟、琴等。

〔25〕宫徵(zhǐ):此指音律。

〔26〕滋:多。

〔27〕槭(sè)槭:树枝光秃的样子。

〔28〕安石:东晋谢安,字安石。

〔29〕巨源:西晋山涛的字。多可:多称美而少贬责。

〔30〕平六符:古代迷信认为,北斗星下的六颗星保持齐平,表明君臣和谐,否则要出乱子。

〔31〕九流:指先秦儒、墨、道、名、法、农、阴阳、纵横、杂等九个学派。自我:自己掌握。

〔32〕阴虫:躲在僻处的秋虫。

〔33〕凉叶:秋叶。

〔34〕异:不同。

〔35〕潘郎:西晋潘岳。幺么(yāo mó):渺小。

〔36〕嗟乎:叹息声。

〔37〕骥(jì):千里马。枥(lì):马槽。

〔38〕鞲(gōu):革制臂衣,打猎时用来停止猎鹰。

〔39〕聆:听。

〔40〕眄(miǎn):斜视。

〔41〕痑(tān):疲乏。绁(xiè):拴。

〔42〕奋迅:精神振奋,行动迅速。

鉴赏

从战国时宋玉写《九辩》起,悲秋已成为诗赋的传统内容之一。这类诗赋多写秋天的萧飒凄凉,充满人生无常的没落感伤情调,刘禹锡这篇《秋声赋》一反历史上悲秋的老调,唱出了慷慨激昂的壮歌,在同类赋作中显然高出一筹。

本赋作于刘禹锡去世的前一年(841),地点在洛阳。刘禹锡一生屡遭贬斥,历尽坎坷。永贞元年(805)因参加王叔文领导的政治革新运动失败,被贬为朗州司马。此后辗转于巴山楚水之间,前后达20多年之久。宝历二年(826)被朝廷召回,做分司闲官。其后虽曾入朝为郎,但不久便出为苏州刺史。到了晚年,朝廷只是给他加了一些虚衔,而健康状况却每况愈下。一生所怀匡济天下的理想,眼见付之东流,抚今追昔,孤愤难平。恰在此时,他听到了一个盼望已久的好消息:李德裕被唐武宗起用为宰相了。刘禹锡和李德裕是好朋友,他们政治见解基本相同,都主张削平藩镇,抑制宦官,打击少数民族贵族的侵扰。如今,几经起落的李德裕终于可以施展自己的抱负了。这便是赋序中所谓的“得时行道”。他看到,在李德裕与吏部尚书王起的唱和之作《秋声赋》中,仍有“光阴之叹”,想到自己“伊郁老病”的境况,岂能无动于衷!于是便很有感触地写了这篇《秋声赋》,意在“寄孤愤”,即表达自己怀才不遇的悲愤。

全赋可分四段。第一段总写秋之肃杀、凄凉,而寓己之离群索居的孤独迟暮之感。“碧天如水兮,窅窅悠悠。”作者一开头便颇带感情地为我们勾勒出了一幅秋天的寥廓苍凉的图景:碧天如水,渺茫无边。取景阔大,令人感到宇宙的无穷,个人的渺小。接下来分写秋叶、秋虫:萧条衰飒的秋风吹落枯黄的败叶,发出凄清之音;各种秋虫对着黄昏,呼朋引类,作着悲哀的呻吟,似乎预感到生命将要完结。“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王国维《人间词话》)这里,“百虫”、“万叶”这些衰秋特有的自然物象,已折射进作者那种迟暮之悲。“送将归兮临水,非吾土兮登楼。”化用宋玉《九辩》“憭栗兮若在远行,登山临水兮送将归”和王粲《登楼赋》“虽信美而非吾土兮,曾何足以少留”等句意,说明自己也有宋玉的别离之悲和王粲的异乡之愁,其实这正是作者离群索居的孤独之感的进一步表露。李德裕此时入居相位,虽“发已皓白”(李德裕《秋声赋》),但毕竟可以实施自己的政治抱负了。而自己一生屡遭斥逐,坎廪廓落,一至于今,年老体弱,废弃闲居,要同老朋友一同回朝刷新政治再也不可能了!“晚枝多露蝉之思,夕蔓起寒螀之愁”,作者睹物伤情,痛感自己无异于那为露水所浸而不能奋飞的秋蝉和蛰伏在偏僻一隅,为自己生命就要告终而悲吟的寒螀。作者的迟暮之感是沉重的。

作者在表述这样情感的时候,并不是絮絮叨叨地向读者直言申诉,而是借助于秋空、秋叶、秋虫等一系列的物象,具体地显现出来的。这种“托物言志”的手腕用得很高明。

第二段是作者离群索居的情感更深层次的表达。青松、翠竹在秋风中风韵不变,而梧桐和楸树早已落叶飘尽。在这凄凉的背景上,作者从清早破晓秋风振动窗格,秋夜的月色平铺台阶,联想到征夫思妇的月夜苦怀。文势生动、自然。夜深人静,只有蟋蟀苦啼不已,思妇正在为出征在外的丈夫赶做棉衣,显得十分憔悴。作者对思妇的孤苦、无聊寄寓了深切的同情。借思妇怀人来抒发人生、理想之悲,这是中国古典诗赋的传统手法。这里作者通过移情作用把自己理想不能实现的迟暮之感渗透进思妇怀念丈夫的凄苦的意象(“机杼促”“空切切”)中,如水着盐,了无痕迹。

第三段写自己面对眼前的荒园废井,吟诵李德裕、王起的唱和之作《秋声赋》而产生的感慨。李德裕在文宗和武宗朝两任宰相。史称其在任相期间,“料敌制胜,襟灵独断,如由基(古代神箭手养由基)命中,罔有虚发”(《旧唐书·李德裕传》)确像东晋谢安那样,应付裕如,风流倜傥。王起在知贡举,考进士时,颇有晋初山涛的风度,很能选拔有真才实学的人。作者对他们的政治才干是很欣赏的。眼下国家正是用人之际,宦官专权,朋党争斗,藩镇作乱,民不聊生。刘禹锡希望李、王能振作精神,捐弃迟暮之感,锐意于进取,扭转唐王朝目前的这种危机局面。因此针对他们作品中的“草木阴虫,皆有秋声”(李德裕《秋声赋》)一类的感叹,提出了要“异宋玉之悲伤,觉潘郎之幺么”这样一种积极的见解。西晋潘岳的《秋兴赋》抒发了“人生安乐,孰知其他”的享乐思想,作者认为实在非常渺小,更不足观。行文至此,笔势稍转,为下文写骥、鹰的“奋迅于秋声”作了铺垫。

第四段礼赞老马、雄鹰,抒写自己的壮怀。老马虽然力量衰竭,但聆听那强劲的秋风,便冥想驰骋疆场,雄鹰站在臂套上,虽然受到束缚,但看到那辽阔的秋空,也渴望搏击长空。作者用“心动”“神惊”两个主谓词组,状它们不安于目前的处境,要“奋迅于秋声”的神态,宛然如见。这里,作者以老马、雄鹰自比,表达自己那种不屈服于命运的压力、昂扬向上的精神,兼寓勖勉李德裕、王起之意。

我们前文已说过,作者写这篇赋,意在“寄孤愤”。刘禹锡不是那种一遭打击便委靡不振的人。他的人生态度是积极进取的。早年参加永贞革新,被贬蛮荒。遇赦回朝,他丝毫没有向迫害他的权贵妥协,而是勇敢地写诗讥刺他们,虽再度获谴,也傲骨不改。所以曾经写出“种桃道士归何处,前度刘郎今又来”(《再游玄都观绝句》)那样比以前更为辛辣的诗句。无论是晚年与白居易的唱和之作,还是与裴度的唱和之作,从中都可看出诗人是倔强的。因此,本赋尽管也写了萧瑟的秋天、悲凉的情怀,但主要是抒发他自己“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志节和对统治阶级扼杀人才,阻碍他实现宏远抱负的愤慨,悲而能壮,卓尔不群,故其基调是昂扬奋发的。《文心雕龙·风骨篇》云:“捶字坚而难移,结响凝而不滞,此风骨之力也。”移作本赋的评价,可谓贴切。

随便看

 

文学鉴赏辞典收录10205条古诗文及现当代文学作品鉴赏词条,基本涵盖了古今中外大多数文学家的作品鉴赏,是语文学习的必备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3 Newdu.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1/15 1:19: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