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九章·橘颂 屈原 | |||||||||||||||||||||||||||||||||||||||||||||||||||||||||||||||||||||||||
释义 | 九章 橘颂
注释 〔1〕嘉:生。 〔2〕徕(lái):同“来”。服:习惯,适应。 〔3〕曾:通“层”。剡(yǎn):锐利。 〔4〕抟(tuán):把东西揉成球形。此指橘果长得一团又一团。 〔5〕姱:美。 〔6〕廓:空寂。求:同“逑”,匹偶。 〔7〕苏:通“疏”,疏远。 〔8〕横:栏木。此喻矜持自束。流:放纵。 〔9〕淑离:即“陆离”,美好的样子。淫:过分。 〔10〕伯夷:古代清高守节的贤人。 〔11〕置:同“植”。像:法式,榜样。 鉴赏 这是屈原写的一首咏物寄志诗。据《楚辞》专家考证,楚顷襄王元年(前298),屈原遭谗被放。这首诗就写在启行之前(参汤炳正《屈赋新探·〈九章〉时地管见》)。我们读《橘颂》有两点突出的感受,一是表达了“受命不迁,生南国兮”的深厚爱国情感和强烈的民族意识;二是表达了“苏世独立,横而不流”的守志不移、严于律己的高尚情操。而这些思想感情的表达,又是寄托在对橘树的赞颂之中的。 据《周礼·冬官·考工记》载:“橘逾淮而北为枳。”《晏子春秋·内篇杂下》记晏子的话把橘树的这一特殊习性讲得更加清楚:“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所以然者何?水土异也。”原来,橘树生就了这样的天性:只适应于生长在南方的土地上。如果移植到淮北去,叶子虽然还像橘树的叶子,但它的果实和味道就变样变质了。橘树的这一特殊习性,在屈原心目中自然显得十分宝贵。因为屈原本是一个爱土爱乡的人,即使是遭谗被放,他仍旧舍不得离开这块土地。于是,屈原找到了自己的品行和橘树的习性的共同点。他歌颂橘树,寄托了自己的爱国守志的情感。这真是一个绝好的创作题材,因为在这里,意(作家的思想感情)和象(被描写的外物)完美地交融结合在一起了。 细细读来,橘树的特殊习性固然可贵,而它的外貌、内质也同样可贵。屈原笔下的橘树有这样的特点:首先是它外形美,有梗直的树干,树干还有纹理(可不是歪拐子树呢);有碧绿的叶,素白的花,黄金的果。它的内质更美:“精色内白,类任道兮”。“任道”就是怀道立德的意思,这是仁人君子的风范。这外美与内美的统一,使它“姱而不丑”。而屈原正是一个重外美、更重内美的人。《离骚》说“纷吾既有此内美兮,又重之以脩能(态)”,于是这橘树也就成了屈原自我形象的写照。 再细细读来,屈原笔下的橘树还有一个特点,那就是它的孤傲自持,即“深固难徙,廓其无求兮”。闻一多先生《九章解诂》认为“廓”是孤寂之意;“求”即是“逑”,匹友之意。这是深得屈原属辞寄意之旨的。橘树孤傲自持,“苏世独立,横而不流”(汤炳正先生《楚辞类稿》释“横”为栏木,认为屈原用以比喻自己善自约束守持),“闭心自慎,终不失过”,这些诗句都应该理解为是屈原在遭谗后心情的真实流露。所以他盛赞橘树“秉德无私,参天地兮”,“年岁虽少,可师长兮。行比伯夷,置以为像兮”,这橘树就成了他学习的榜样和坎坷困厄人生道路上的良师益友。 在艺术表现上,我们惊叹屈原真是取象立意的妙手。他又用拟人手法,把橘树写活了,充满生机和灵性;他还用第二人称(“嗟尔幼志”),使自己和橘树那样亲近。中国古代的咏物诗作,在《诗经》中也有一二佳句。但从总体上取象立意,写得如此有文采,如此饱含人生慨叹,如此物我交融,自当首推《橘颂》。先秦时代稍晚于屈原的荀卿,也有咏物之赋作,但写得质木无文。汉魏六朝以后,咏物诗繁荣起来,明显是受到《橘颂》的影响;但能与《橘颂》比肩者,实属罕见。比之《橘颂》,前人如晋代的张华、齐之虞羲、梁简文帝萧纲等人的咏橘之作,其高下工拙之分,就不言而喻了。 |
|||||||||||||||||||||||||||||||||||||||||||||||||||||||||||||||||||||||||
随便看 |
文学鉴赏辞典收录10205条古诗文及现当代文学作品鉴赏词条,基本涵盖了古今中外大多数文学家的作品鉴赏,是语文学习的必备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