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九歌·湘夫人 屈原 | |||||||||||||||||||||||||||||||||||||||||||||||||||||||||||||||||||||||||||||||||||
释义 | 九歌 湘夫人〔1〕
注释 〔1〕 此歌由装扮成湘夫人模样以接迎神灵的巫者所唱。巫者边舞边歌,作到处寻觅湘夫人的情状,并在水边修筑好芬芳的“水室”,迎接神灵的到来。然湘夫人亦未临祭祀现场。最后将给湘夫人的祭品(衣装)沉入水中、送往澧浦,以遥祭湘夫人。 〔2〕嫋(niǎo)嫋:微风不断吹拂貌。 〔3〕罾(zēng):渔网。此二句与下文“麋何食兮庭中”二句,均以事理颠倒的现象,比喻事实与愿望的相反。 〔4〕澨(shì):水边。 〔5〕罔:网,编结。 〔6〕擗(pǐ):用手剖开。櫋(mián):一作“槾”,当为“幔”,即帐顶。 〔7〕袂(mèi):复襦,指外衣。 〔8〕褋(dié):贴身穿的衣服。 鉴赏 祭过湘君,接迎湘夫人的祭礼又开场了。 正如上文所说,湘夫人作为“山川之神”,照例也不降临祭祀现场。所以,诗之第一节,开笔便是充满哀愁的幽幽唱叹:“帝子降兮北渚,目眇眇兮愁予”——装扮成湘夫人的美丽女巫,正伫立于洞庭湖畔,向着烟波迷茫的“北渚”眺望。恍惚间似见帝子(湘夫人)在远处飘然而降,转眼间又消逝得无影无踪,心中不禁充满了愁思。诗人接着又从女主人公眼中,勾勒了长天秋日下的一派清丽景象:“嫋嫋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这两句曾被胡应麟赞为“形容秋景如画”,并与宋玉《九辩》首四句一起,推之为“千古言秋之祖”(《诗薮》)。其实,这两句看似“景语”,实亦为“情语”:它将迎神女巫不见神灵的惆怅、落寞之情,融于八百里洞庭的波风落叶声中,愈发显得凄清和悲凉。 自“登白 自“筑室兮水中”至“灵之来兮如云”,为全诗情感发展的高潮。迎神女巫带着风传的一线希望,兴奋地为湘夫人的到来,构筑美丽的“水室”。这水室修饰得何其芳馨:荷盖荪壁、椒堂桂栋,薜荔为帐、白玉为镇,屋上还缠绕杜衡、庭中布满了香草!它几乎荟萃了人世间所有的奇花异卉,表现了人们对湘夫人到来的珍视和欢乐。诗人在这一节作了小小的铺张,诗之节奏也轻快、跳跃——那简直是女主人公向神灵口角传情的兴奋炫耀:湘夫人哪,连九嶷山神全都被吸引来了,你岂可错过了降临水室的美好良机!这一切自然也鼓舞了读者,大家欣喜地等待着,诗人将怎样展现湘夫人降临时的美好风姿。 直到结尾“捐余袂兮江中”出现,人们才从充满希冀的情感之巅跌落:美丽动人的湘夫人,终于没能降临。人们只好带着深切的惆怅,把献给神灵的衣袂、褋衫(正适合湘夫人之需),沉入江中、送往澧浦,并对着洞庭湖的万顷烟波,遥祝湘夫人愉快地度过这美好的良辰。 《湘夫人》与《湘君》一样,都是抒写接迎神灵而不遇的怀思和哀愁。但在构思、运笔上,却又同中有异,各臻奇境。《湘君》的抒写,似乎重在“纪行”式的“动态”再现;其情感抒发,伴随着主人公大开大阖的寻觅和受挫,采用了逐层递进的方式;全诗自始至终,为浓重的忧伤和哀怨所笼罩。《湘夫人》则更多“静态”的展示,其情感抒发,主要借助环境景物的烘托和幻觉意象的映衬,呈现出一种扑朔迷离之美。诗之开章,在波风落叶中表现女主人公的哀愁;随着久望神灵而不见的情节展开,女主人公的哀伤,似乎正要循着《湘君》的路子逐层加强。诗人却借助于“闻佳人兮召予”的幻境,突然中止了哀怨的递进,使之在一线希望中跳向相反的一极。构筑“水室”一节,正是在绚烂的铺排中,表现了一种突如其来的兴奋和欢快。这正如《离骚》的“远逝求女”一样,“纯用客意飞舞腾挐,写来如火似锦,使人目迷心眩,杳不知町畦所在”(蒋骥《山带阁注楚辞》)。直到结尾,才一下“跌转”,以湘夫人的终于不来,使前文那缤纷的铺排,顿如海市蜃楼一样倏然幻灭。女主人公的怀思和哀伤,正是在欢快的上升和跌落之中,被表现得愈加深切动人。诗人这种变化多姿的艺术表现,使《湘夫人》与《湘君》,由此珠联璧合、前后辉映。 |
|||||||||||||||||||||||||||||||||||||||||||||||||||||||||||||||||||||||||||||||||||
随便看 |
文学鉴赏辞典收录10205条古诗文及现当代文学作品鉴赏词条,基本涵盖了古今中外大多数文学家的作品鉴赏,是语文学习的必备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