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九罭 诗经 | |||||||||||||||||||||||||||||
释义 | 风·豳风 九罭
注释 〔1〕九罭(yù):捕小鱼的细孔网。 〔2〕鳟(zūn)、鲂(fáng):两种较大的鱼。 〔3〕衮:通“卷”。衮衣:这里是指用盘贴工艺绣成的衣服,与“绣裳”并对。《诗经》中衣裳常对举,如“绿衣黄裳”“黻衣绣裳”,词性皆相当。 〔4〕遵:沿着。渚(zhǔ):沙滩。 〔5〕公:敬称。 〔6〕於:同“与”。女:同“汝”。信:两宿。 〔7〕复:回来。 〔8〕是以:这里是“于是”的意思。 〔9〕无以:即“毋使”的意思,与下句“无使”同。 鉴赏 这首诗的意思传统的说法认为是攀留周公,近代学者有认为是贵族的留客,有认为是一般的恋歌。比较诸说,后一种说法近乎实际。这首诗用以起兴之物是鱼,据闻一多说,“鱼本是象征廋词,在情歌中男女用以称其对方”(《风诗类钞》)。诗中还有“之子”这样的称谓,“之子”在《诗经》中十数见,绝大多数也是“男女用以称其对方”。而诗中语言的狎昵,正宜为爱情的表达。 本诗以鱼起兴的,兴中有比,本是捕小鱼的网,却意外地捕到了大鱼,以表现“我觏之子”的喜出望外。第二句只两字,并非脱阙,同样句法见《小雅·鱼丽》这显然是诗人的有意为之:读着这两个字,语气自然加重,印象自然加强,“鳟鲂”仿佛特写似的凸现在我们面前。下面的“衮衣绣裳”也是写骤然之间见到“之子”最强烈、最鲜明的印象,而且上面鳟鲂那鲜活、美丽的鳞甲与衮衣绣裳也是映衬。 第一章是写“我觏之子”的欣喜,第二章、第三章就是留宿了。这两章都是以鸿起兴,“鸿雁于飞”象征了“之子于征”,也表现了女主人公依依惜别之情。说“公归无所”,并不是说他真的无住所、无处安身,只不过代为设想前途茫茫,找一些留宿的理由罢了。这正如周邦彦词所写的佳人留客情形:“低声问,问谁行宿?城上已三更。马滑霜浓,不如休去,直是少人行。”(《少年游》)“公归不复”才是真正的担心和忧虑,“别易会难”“此别何时见也”,这是一忧;“士也罔极,二三其德”,这样的担心也不能说没有。于是这个女子一再要求心上人留下,话语说得既委婉又恳切,自然心上的人是会情通心许的。 末章写她如愿以偿后的激动。“是以有衮衣兮”,眼前就是属于她的穿衮衣绣裳的人儿,叫她惊喜得不知如何是好了,这句话似乎是她喊了出来,真是“今夕何夕,见此粲者!子兮子兮,如此粲者何!”(《唐风·绸缪》)她在尽情享受这巨大的幸福,她生怕这幸福失去,又接连喊道:“无以我公归兮,无使我心悲兮。”姚际恒云:“忽入急调,攀留情状如见。”(《诗经通论》)他说的攀留对象与这里所说不同,但他对这种喷薄而出的热烈情感体会是真切的。 本诗以表情见长。前三章的比兴,后一章的直赋,以及句式的变换,都很好地配合了感情的起伏变化。女主人公的大胆直率、对爱情的追求及强烈的占有欲望,表现得淋漓尽致,“若喜若欢,姿态煞是横溢”(孙鑛《孙月峰先生批评诗经》)。 |
|||||||||||||||||||||||||||||
随便看 |
文学鉴赏辞典收录10205条古诗文及现当代文学作品鉴赏词条,基本涵盖了古今中外大多数文学家的作品鉴赏,是语文学习的必备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