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古代志怪小说:

 

词条 蛊 荀氏
释义

[晋]荀 氏

荥阳郡[1] 有一家姓廖,累世为蛊[2] ,以此致富。后取新妇,不以语之。曾遇家人咸出,唯此妇守舍。忽见屋中有大缸,妇试发[3] 之,见有大蛇,妇乃作汤灌杀之。及家人归,妇具白其事,举家惊惋。未几,其家疾疫,死亡略尽。

又有沙门[4] 昙游[5] ,戒行清苦。时剡县[6] 有一家事蛊,人啖其食饮,无不吐血而死。昙游曾诣[7] 之。主人下食[8] ,游便咒焉。见一双蜈蚣,长尺余,于盘中走出。游因饱食而归,竟无他[9]

——《灵鬼志》


【赏析】

《周礼·秋官·庶士》:“掌除毒蛊。”郑玄注:“毒蛊,虫物而害人者。”《说文解字》:“蛊,腹中虫也。”《本草纲目·虫部四》“蛊虫”,李时珍集解引陈藏器说:“取百虫入瓮中,经年开之,必有一虫尽食诸虫,即此名为蛊。能隐行似鬼神,与人作祸。”究竟“蛊”是什么东西?今天尚无科学的解释。至于传说有人放蛊以病人,又能收蛊以活人,则显然是一种为骗取钱财编造出来的迷信宣传。本篇所记故事,一发生在北方,一发生在江南,说明关于事蛊的迷信活动,在东晋时是相当普遍的。

发生于北方荥阳郡的故事,旨在说明害人终害己。这家姓廖的,虽以“累世为蛊”而致富,终于因蛊毒而“死亡略尽”。发生于江南剡县的故事,旨在吹嘘昙游的法力,弘扬佛教。尽管“人啖”事蛊之家的饮食,无不吐血而死,但昙游一发咒语,“长尺余”的“一双蜈蚣”,便“于盘中走出”,而昙游饱食无害。究其思想,乃在颂扬“戒行清苦”者的咒语可敌蛊害,而行文简洁具体,章法严谨,颇耐阅读。

(何均地)

注 释

[1].荥(xíng)阳郡:三国魏置,不久罢,晋复置,治所在今河南荥阳。

[2].累世为蛊(gǔ):好几代都干放蛊、收蛊的事。

[3].发:打开。

[4].沙门:梵文译音,也译为“桑门”,指出家修行的佛教徒。

[5].昙游:即竺昙猷,又号法猷。《高僧传》卷十二有传,也记载了他在剡县念咒破蛊的事。

[6].剡(shàn)县:今浙江嵊州市。

[7]. 诣:至,到。

[8].下食:意思是将蛊放置在食品中。

[9]. 无他:意思是没有出现不正常的事故。

随便看

 

文学鉴赏辞典收录641条古代志怪小说鉴赏词条,基本涵盖了大多数古代志怪小说的鉴赏及作者简介,是语文学习的必备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3 Newdu.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27 12:0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