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 马
[清]蒲松龄
临清[1] 崔生,家屡贫。围垣不修。每晨起,辄见一马卧露草间,黑质白章[2] ;惟尾毛不整,似火燎断者。逐去,夜又复来,不知所自。崔有好友,官于晋,欲往就之,苦无健步,遂捉马施勒乘去,嘱家人曰:“倘有寻马者,当如晋以告。”既就途,马骛驶,瞬息百里。夜不甚啖刍豆,意其病。次日,紧衔不令驰;而马蹄嘶喷沫,健怒如昨。复纵之,午已达晋。时骑入市廛,观者无不称叹。晋王闻之,以重直购之。崔恐为失者所寻,不敢售。居半年,无耗,遂以八百金货于晋邸,乃自市健骡归。后王以急务,遣校尉赴临清。马逸,追至崔之东邻,入门,不见。索诸主人。主曾姓,实莫之睹,及入室,见壁间挂子昂画马一帧,内一匹毛色浑似,尾处为香烛所烧,始知马,画妖也。校尉难复王命,因讼曾。时崔得马资,居积盈万,自愿以直贷曾,付校尉去。曾甚德之,不知崔即当年之售主也。
——《聊斋志异》
【赏析】
蒲松龄在创作《聊斋志异》时,常设茶烟于村口道旁,有行人经过,必请坐,敬茶递烟,然后请客人讲讲奇闻逸事,再由自己粉饰加工,就成了《聊斋》中的一篇。这篇《画马》故事较平淡,无甚曲折,更无讽刺寄托的大手笔,从情节看,只是写了一位穷苦书生因意外地得到了一匹成了精的画马后由贫致富的经历。因此,很可能就是蒲松龄道听途说后“归而粉饰之”的文字。
《画马》写了一个普通人的一次奇遇,主人公崔生具有普通人虽普通平凡却诚挚纯朴的人情。作者似乎想从崔生对“画马”的颇有普通“人情味”的态度上,来证实崔生最后因马而致富,“居积盈万”的合理性。故事一开头,就交代了崔生“家屡贫,围垣不修”的窘迫境况。但当这匹“黑质白章”的无主骏马跑进崔家时,淳朴的崔生并非心生歹意,据为己有,而是将马逐去。无奈此马“夜又复来,不知所自”。又因崔生欲去山西投奔好友苦无健步,见此马无主,才暂据为己有。临行前,以他诚挚纯笃的品性,嘱咐家人倘有寻马者,当告之马的去向。一路上,对马十分体贴,见其夜食甚少,次日就紧衔马口,不令疾驰。到山西后,因此马体健貌美,瞬息百里,晋王欲以重价购买。而崔生却仍恐失主追寻,不敢售卖。读者至此,已对贫穷落魄却老实本分的崔生产生同情,接下来,“居半年,无耗”方才售马得到重金的描写以及因得马资“居积盈万”的结果就顺理成章,符合读者善有善报的欣赏心理。而最后崔邻曾某因马获讼得到崔生资助脱祸的描写,更表现了崔生知恩图报、济人危难的良好品德。在人欲横流、道德沦丧的黑暗社会里,此举更显现了普通人情的可贵。
故事的志怪色彩在篇末点出:马非凡马,而实为名画家壁上的杰作。马在画上,日久成妖,入凡间惑迷了世人。作者在此不露痕迹地赞扬了画家子昂如神的画技。马为画妖,虽在篇末点明,而其为画妖之蛛丝马迹,实在开篇就已预伏其中。且看其出场时“惟尾毛不整,似火燎断者”的细节,在结尾被认证为因画主不慎,致使画上马尾被香烛所烧,至此读者方真相大白。这是作者惯用的志怪小说的手法,以此来增加其神奇色彩。
(应 坚)
注 释
[1].临清:今属山东。
[2].黑质白章:黑颜色带白花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