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古代志怪小说:

 

词条 紫衣吏 乐钧
释义

紫 衣 吏

[清]乐 钧

吾乡某翁,贾人也,饶于财而性吝,学者轻之。翁慨然叹曰:“所以不齿于诸君子者,不学故也!我老大,良已矣!我能教子,安见铜臭者之不书香乎?”

其子方七岁,性奇鲁。援师教之,礼隆意盛。师感其厚,训牖百端。十年不能卒一册,虽寻常字义,莫能解也。师不得意,辞去。复请他师,亦未就。

不得已,暂自督之,不使少懈。每夜三更,自携粥及果饵往助其勤,至则书声琅琅,或对书默视。

翁窃幸无师,而其勤如此,虽愚,可教也。后颇闻人言,其子实欺父,每夜假寐,闻父至则觉,父去,则仍隐几耳。翁初不信,细察其故,盖缘住宅与书舍稍隔,未至数十步,有石当道,置未安,翁经其上,辄沓沓作声,子乃闻而觉之也。

其夜,密从他道行,掣棒伺窗外,子果昏睡几上。翁气塞,谓“不肖如此,留之且辱己”,痛决之。夜深无救者,其子竟毙于杖下。翁返内,亦不告其妻。

经两日,将使埋之,忽其子趋入内,叩首翁前自陈:“架上万卷书,已读尽,大人何责之深也?”翁惊其复苏,叱曰:“尔不死,犹敢妄言?”取数册试之,背诵如流,不失一字,皆平生未尝诵及者。

翁喜极,复令出与诸儒试,则皆莫能难,反难诸儒。并角文,文亦莫能及。于是皆惭伏流汗。匍匐称弟子。群知其天授,非人力也。向时轻翁者,皆愿纳交也。

翁详叩其由,子对曰:“是日杖死后,便有两神来,相引至一处,室宇如宫阙,中坐一神如王者。指儿为紫衣吏曰:‘是为某翁子。其父教之颇笃,惜是子太愚,宜为易其心。’吏乃剖儿心出之,别以一心置儿胸,仍引还。故儿得复见天地,书亦无所不记也。”

后举进士,登仕籍,天下仰之。盖吾乡先辈之擅名于世者。以传闻异辞,不能确定其为谁。

——《耳食录》


【赏析】

农耕社会轻商重农,轻利重义,在这块沉积的黄土地上,从来是宣扬读书万能的。自从孔老先生的学生编辑了一部以他的言行为主体的儒家经典《论语》伊始,二千年中国教育至少有三分之二光阴是靠它为批判武器的。天不变则道也不变,据说,半部《论语》可以治天下,那么整部的功能呢?难怪读圣人书,有那么大的魅力了!

“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读孔圣人书,听孔圣人话,才可步步高升,一步一个脚印,写出一篇又一篇的八股奇文,最后在殿试中中进士,当高官。

在官本位为主体的花花世界,大印和乌纱帽是很吸引人的。做官,就是农耕社会最高价值法则。“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人上人”就是官,大官、小官、京官、外官。做官真是大有好处,所以经商者,为求得最大限度利润,也得设法做官。战国末阳翟大商人吕不韦首家独创奇货可居,窃国封侯,威慑六国的事例,实证商和官之间,并非有天然的鸿沟,做官就是经商的大利润。东汉末桓灵二帝在皇宫后门公开卖官时,真是门庭若市,熙熙攘攘。到了大清王朝,所谓捐官卖官,从七品知县到三品道台的候补官,已成为制度化了。虽然花了些银两,日后补上实缺,就可发大财了。俗语说:“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这比做生意风险少,而更能一本万利。这正是商人牟利最佳选择法。

某翁强迫儿子读死书,死读书,可谓用心良苦。其实,某翁之子并非愚鲁,而是少年天性极不习惯于八股文填鸭式的教育法。任何稍有头脑的,开始都是难以适应的。自从朱皇帝发明八股取士模式,为此后中华代代英才脑瓜上戴上了一个束缚思想的金箍圈。出自思想的白纸黑字,统一起落、统一布局、统一格式、统一框架,不得随意发挥,不得自由越轨。如不遵办,必然落第,十年寒窗,一旦化为画饼。时势造庸才,它逼得人们非读懂用通八股不可。此处所谓得自天庭紫衣人换心术,正是换得一颗懂八股爱八股的非人之心。天上和地上都是那么懂得八股取士做官之道理,并非是进步。看来,它正说明了中国社会长期沉浸于封闭、僵化的一大原因。

(盛巽昌)

随便看

 

文学鉴赏辞典收录641条古代志怪小说鉴赏词条,基本涵盖了大多数古代志怪小说的鉴赏及作者简介,是语文学习的必备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3 Newdu.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27 3:36: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