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古代志怪小说:

 

词条 狐入瓶 蒲松龄
释义

狐 入 瓶

[清]蒲松龄

万村石氏之妇,祟于狐,患之,而不能遣。扉后有瓶,每闻妇翁来,狐辄遁匿其中。妇窥之熟,暗计而不言。一日,窜入。妇急以絮塞瓶口,置釜中,燂[1] 汤而沸之。瓶热,狐呼曰:“热甚!勿恶作剧。”妇不语。号益急,久之无声。拔塞而验之,毛一堆,血数点而已。

——《聊斋志异》


【赏析】

古代阿拉伯有个著名的渔夫和魔鬼的故事:一个渔夫从海水里打捞出一个古瓶,拔塞一看,里面钻出一个妖怪。妖怪说他曾经起过誓,谁把他救出来,他就给他财富,但一直没人救他。后来他起誓,谁要是救了他,他就吃掉这个救他的人,所以他现在要履行誓言,吃掉渔夫。渔夫急中生智,说不相信这么大的躯体能装在这么小的瓶子里,要他再表演一下。妖怪钻进去了,于是渔夫重新封紧瓶口,将他扔进海里。中国明代马中锡写了一篇更加脍炙人口的寓言,叫《中山狼传》,写东郭先生救了一只被追逐的狼,让他钻进布袋里,狼脱险后要吃东郭先生,这时一位老者要狼再钻进布袋以证实它的话,狼钻进去后,老者便将它重新捆起来交给猎人。这两个故事除了谴责忘恩负义外,都表现了人的智慧。这篇《狐入瓶》的故事也大致相同。看来古今中外对“请君入瓮”的策略都是很感兴趣的。不过比起前两个故事,这篇《狐入瓶》自有其特点。《中山狼传》全文情节复杂,捉狼在结尾处,不是重点,所以刻画简单。阿拉伯故事则充满浪漫气息。《狐入瓶》其一是单纯、质朴。它只写捉狐,对狐为祟的状况完全都略去了,全文仅百余字。其二是贴近生活。虽然狐狸精是虚构的,但整个捉狐的过程却是农家日常生活的写照。如用棉絮塞瓶口,将它放在锅里,用热水煮。再次,这种超短篇小说本来是很难刻画人物的,但是《狐入瓶》中的村妇,却能给人以冷静、沉着,在灭狐中一点也不手软的鲜明印象。她先“窥之熟,暗计而不言”;待狐一入瓶,就“急以絮塞瓶口”,狐无论怎样呼号,她始终“不语”。这“不语”正是她坚强、老辣的表现。另外,虽然狐为祟的过程被略去了,但狐在热极时呼曰:“热甚!勿恶作剧。”它此时并不知道村妇已置它于死地,还以为是村妇在和它开玩笑呢!由此可见狐为祟时,村妇因无计驱遣它而一直是被迫在应付的。她在有把握消灭它之前,决不轻举妄动,的确是非常沉着的。“敬佩”二字,可以形容读者在读过此篇后对这个普通村妇产生的感情。

(姚品文)

注 释

[1].燂(qiān):烧热。

随便看

 

文学鉴赏辞典收录641条古代志怪小说鉴赏词条,基本涵盖了大多数古代志怪小说的鉴赏及作者简介,是语文学习的必备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3 Newdu.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26 17:26: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