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先 生
[唐]张 读
有王先生者,家于乌江[1] 上,隐其迹,由是里人不能辨,或以为妖妄。一日,里中火起,延烧庐舍,先生即往视之。厉声呼曰:“火且止,火且止!”于是火灭,里人始奇之。
长庆[2] 中,有弘农[3] 杨晦之,自长安东游吴楚[4] 。行至乌江,闻先生高躅[5] ,就门往谒。先生戴玄绡巾[6] ,衣褐[7] 衣,隐几[8] 而坐,风骨清美。晦之再拜备礼,先生拱揖[9] 而已。命晦之坐其侧。其议论玄畅,迥出意表,晦之愈健慕,于是留宿。是日乃八月十二日也,先生召其女七娘者,乃一老妪也,年七十余,发尽白,扶杖而来。先生谓晦之曰:“此我女也,惰而不好道,今且老矣。”既而谓七娘曰:“汝为吾刻纸,状今夕之月,置于室东垣上。”有顷,七娘以纸月施于垣上,夕有奇光自发,洞照一室,纤毫尽辨,晦之惊叹不测[10] 。
及晓将去,先生以杖击地毕,俄有尘起,天地尽晦。久之,尘敛,视其庭,则悬崖峻险,山谷重叠,前有积石尽目[11] 。晦之悸然,背汗,毛发竖立。先生曰:“陵谷速迁,吾子安所归乎?”晦之益恐,洒泣言曰:“诚不知一旦有桑田之变,岂仙都瞬息,而尘世已千岁乎?”先生笑曰:“子无惧也,所以为娱耳!”于是持彗[12] 扫其庭,又有尘起,有顷尘敛,门庭如旧。晦之喜,即驰马而去。
——《宣室志》
【赏析】
古人对于学道求仙,是心焉向往的。历代不少诗人写有许多《游仙诗》,如曹植的一首:“人生不满百,戚戚少欢娱。意欲奋六翮,排霞凌紫虚……”说的不外是:活在尘世间,苦多乐少,还是飞升成仙的好。因此,道家的厌世求仙那一套,是颇有市场的。
本篇中的王先生,是一位隐士,人多不识。在一次火灾中,他能喝灭大火,人们才“奇之”。杨晦之前去拜谒,谈玄论道,对他很佩服。晚上,王召他的一个白发女儿表演幻术,用纸剪一个月亮,贴在墙上,就会发光,使杨莫名其妙。第二天早上,杨要离去时,王先生以杖击地,风尘忽起,天乌地暗。转眼间忽又晴朗,而面前见到的却是高陵深谷,使杨有沧海桑田之感。最后,王先生才说:这不过是跟你玩耍一下而已,跟着挥起扫帚,又有尘起,尘过后,就又门庭如旧了。
沧海桑田的故事,见于《神仙传·麻姑》:“麻姑自说云:接侍以来,已见东海三为桑田。”如果作为对地壳变迁的自然规律的认识,这是可取的。但是,道家却是利用沧海桑田的现象,作为世情变幻,以至于厌世,进而学道求仙最好的“教材”,广为传播。
本篇故事写得颇为巧妙。王先生先命女儿剪纸作月亮,使杨晦之“惊叹不测”,然后再演一幕“陵谷速迁”的把戏,使杨感到“有桑田之变”,“仙都瞬息,而尘世已千岁”。这就是说,通过他的道术,使杨晦之对沧桑之变从感性认识以至理性认识,引导他去学道求仙。但在文中却没有说出,只说“晦之喜,即驰马而去”。他“喜”的是什么呢?不言自明。这样的手法是很高明的,如果直白写杨跟王先生学道之类,就真是味同嚼蜡了。
(龙潜庵)
注 释
[1].乌江:在今安徽和县东北。
[2].长庆:唐穆宗年号(821—824)。
[3].弘农:古郡名。古城在今河南灵宝北。
[4].吴楚:今江苏及湖南、湖北等地。
[5].躅(zhù):足迹。高躅:志行高洁。
[6].玄绡巾:黑色的薄丝头巾。
[7].褐(hè):粗布。
[8].隐几:靠着几案。
[9].拱揖:拱手作揖。
[10].不测:莫名其妙。
[11].积石尽目:满眼都是一堆一堆的石。
[12].彗(huì):扫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