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古代志怪小说:

 

词条 狐尾 俞蛟
释义

狐 尾

[清]俞 蛟

直隶通州民袁在田,朴诚不苟[1] ,有善人之目。家唯老母,折柳枝编筐篚诸器,售以糊口。每清晨荷担入齐化门[2] ,货尽而返,以为常。

一日,遍行衢巷,购者绝少。日将午,腹馁,易炊饼坐树下啖之。有衣褐者过其前,往还瞻顾,似欲有言。袁异之,邀之坐,诘其姓氏。曰:“我关中王璞也。索逋来京,三年矣。”转诘袁家世里居,絮絮不休。袁欲去,持其裾不使行。袁曰:“吾母老家贫,日赖此业以举火,君诚爱我,而使坐谈废业;废吾业,馁吾母矣。”王曰:“子诚孝子也。子往矣,余有相识居通州东门外,今夜将寄宿其家,待子同行可乎?”袁诺之。未几而返,途次问答,两情颇洽。袁邀过其家,出白酒脱粟以食。王曰:“倘有万金之资,此地居奇,权子母,何物而可?”袁曰:“唯木肆最佳。每岁漕[3] 艘所携之木,贱收而售易,利可倍蓰[4] 。”王曰:“子明日无他往,吾将运金于子家,利则共之。倘有所耗,子无与也。吾视子有福相,从此服锦组,厌脍臛[5] 矣。”袁为首颔。王去,袁以言告母。母曰:“居贫而作妄想,鬼神且揶揄之。顷吾窥客,貌不似富家翁,况挟重资,而肯与肩挑贸易者共事乎?信无稽之言,荒一日之业,人其谓子何!”袁曰:“儿已诺之,橐中犹余一日之粮耳。”次日,自朝至暮,客踪杳然,熄灯将寝,忽门外马嘶人喧,叩声甚急。启之,王袍服炫丽,两仆荷箱箧,登堂拜母。徉与袁为两姨昆弟,十年不相见,以掩人耳目。不数日,设肆于廛,居然巨商,三年积资十余万。

一日,两人对饮,忽举杯谓袁曰:“我关中狐也,居仇池山[6] 中,炼神服气五百年,立志福善祸淫,助造化[7] 所不及。计历齐、鲁、燕、赵之乡,又百有余年。经吾败亡之而补助之者,不知凡几。今功行[8] 已满,行将入山之深,而入林之密,不复履尘世矣。吾五官四体不与人殊,唯葺姜修尾缀于尻[9] ,不能去。明日当午,子为我断以利刃,藏诸洁室。脱有意外之祸,焚香默祝,用火炙断处,可立解,愿世守之勿失也。”袁泫然出涕曰:“我无君,何以有今日?方将与共富贵,白头老友,尊酒徜徉[10] 以没世,忽尔永诀,何以为怀?且受德不报,反加白刃,以残君支体,纵有益于君,不忍为也。”因各欷歔,为之罢饮。

次日,王引袁至别室,露尾受刃,袁涕泪如绠[11] ,不能仰视。促之再四,乃左手掩面,右手举刀,一挥尾断,而狐杳矣。袁躄踊[12] 哀号,若丧考妣,以缣素裹其尾,藏诸椟[13] ,朔望必躬自焚香,设供具焉。

后母卒,未葬,忽邻家火起,势将延及,急祷于尾,反风灭火,得无恙。袁生二子,至八十余卒。后长子为仇家所陷,几致杀身,亦祷于尾而免。其余灵异,难更仆数。三世后,尾忽不见。家道亦替[14] 。至今通州称“狐尾袁家”,里老犹能述其异云。

——《梦厂杂著》


【赏析】

狐尾的功能可谓大矣。

狐尾本来珍贵,千年狐狸精的尾巴当然更是宝贝了。说它是连城璧,也不见过,那是有文为证的。

请看这次来自关中帝王旧都的王狐狸,“五官四体,不与人殊”;而“立志福善祸淫,助造化所不及”;其仗义勇为,从善如流,嫉恶如仇,已经超越恂恂君子的框架,而成为替天行道的侠士了。如此德行,本可进入仙界,可是却仍沦落红尘,盖此并非法力不足,而是因为本体还是狐狸,穿着衣服是个人,脱了裤子又是狐狸,它两腿间还留下一条又长又粗的狐狸尾巴;这条尾巴是无法把它嬗化了的。千古狐狸同一理,这真是藏不了的狐狸尾巴。此狐精尽管能变人变物,可万变不离其宗,仍是狐狸精,因为这条尾巴变不了。狐尾就是狐狸的标志,就像《封神演义》轩辕古墓洞里的狐子狐孙,能够扮作各路仙人降在鹿台上饮御酒,可在醉酒时,仍会露出狐狸尾巴。如果把它去掉了,那就好了。

因此,关中狐最大愿望,也可以说是唯一愿望是割去狐狸尾巴,这样才可以做真正的人、真正的仙,超凡而成正果。

可是红尘漫漫,何人是帮助割尾的最佳圣手呢?历尽几百年,走遍河北、山东等地,环顾前后左右,他的天眼终于认定了袁某;因为袁某为人朴实、诚恳、讲信义,在那个见利忘义的世界里,真可堪称是凤毛麟角的了。但割尾巴可是决定自己仙凡的头等大事呢!经过三年的考验,他才下定决心,排除心头万难,请袁某为他割尾。

割尾手术终于顺利提到议事日程。狐狸和它的尾巴一分为二,关中狐狸精因失去尾巴而大功告成,而袁某也因狐尾的功能继续受益。如果说关中狐狸赐予他成为巨商,那么这条伟大尾巴就起到保护神的功能。它化险为夷,能躲过熊熊火灾、杀身之祸等。它的实用价值,甚至远远超过皇帝赐予功臣的铁券。袁某三世后失去尾巴,家道就开始中落了。这也说明了尾巴的伟大功能:有尾可荣,无尾乃败。一条狐狸尾巴竟决定了一个巨商家族的荣哀兴衰。

这正是农耕社会一个写真。尾巴有否,决定一个巨商时来运去。若推而广之,则人们生存、发展,不是靠与天奋斗、与地奋斗,也不是靠自身奋斗,而只要寄托于尾巴之类的供奉和崇拜。这是一种封闭社会状态下的群体意识,一种只求安居乐业,不求长进的心理机制。在这样的文化环境里,难怪某些人要抱残守缺,醉心迷恋于祖宗基业了。

(盛巽昌)

注 释

[1].不苟:不苟且,即不做违反礼法的事。

[2].齐化门:元时大都(今北京市)东向之南门,称为齐化门。明永乐十九年(1421),改称为朝阳门。但民间仍俗称旧名。

[3].漕:水道运输。

[4].倍蓰(xǐ):倍,一倍;蓰,五倍。倍蓰,数倍的意思。

[5].服锦组,厌脍臛(kuàihuò):锦组,即“锦绣纂组”,意为穿美丽的衣服。厌,通“餍”,饱食;脍,细切的鱼肉;臛,肉羹。意为尝鲜味的鱼肉。

[6].仇池山:在甘肃成县西汉水北岸。又名百顷山、仇维山,因山上有池,故得名。

[7].造化:创造化育,泛指天地、自然界。

[8].功行:功德修炼。

[9].尻(kāo):脊骨的最末端。

[10].徜徉:自由自在地来往。

[11].绠(gěng):井绳。

[12].躄踊(bìyǒng):蹦跳。

[13].椟(dú):木柜、木匣。

[14].家道亦替:家境也衰落下去。替,衰落。

随便看

 

文学鉴赏辞典收录641条古代志怪小说鉴赏词条,基本涵盖了大多数古代志怪小说的鉴赏及作者简介,是语文学习的必备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3 Newdu.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28 5:12: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