枯骨自赞
[清]袁 枚
苏州上方山有僧寺,扬州汪姓者寓寺中。白日闻阶下喃喃人语,召他客听之,皆有所闻。疑有鬼诉冤,纠僧众用犁锄掘之。深五尺许,得一朽棺,中藏枯骨一具,此外并无他物。乃依旧掩埋。未半刻,又闻地下人语喃喃,若声自棺中出者。众人齐倾耳焉,终不能辨其一字。群相惊疑,或曰:“西房有德音禅师,德行甚高,能通鬼语,盍请渠一听?”汪即与众人请禅师来,禅师伛偻于地,良久,谇曰:“不必睬他。此鬼前世作大官,好人奉承。死后无人奉承,故时时在棺中自称自赞耳。”众人大笑而散。土中声亦渐渐微矣。
——《续子不语》
【赏析】
这是一篇令人捧腹的讽刺小品。在笑声中,那自夸自赞者的卑鄙人格被否定了,被唾弃了。
阿谀奉承,是一种常见的世相。奉承别人者卑躬屈膝,被奉承者趾高气扬,形象都很丑恶。因为阿谀奉承的背后隐藏着自私的目的。奉承者必有所图,被奉承者则在对方的奉承中得到虚荣心理的满足,甘愿拿原则去做交易。这种交易在官场上最为普遍,因为权力和权利的占有是阿谀奉承的支柱,它滋长虚荣,所以接受奉承就成了有些当官者本能的需要。奉承的质量和官位的高低是成正比的,官愈大奉承者则愈多,喜欢奉承的心理则愈强。但凡正直的人,对阿谀奉承是极其厌恶的。
这篇小品不是直接暴露阿谀奉承,而是通过得不到阿谀奉承后用自夸自赞的办法来填补空虚的现象,来揭露阿谀奉承对人心灵的荼毒。从艺术手法来说,它使笔有了藏锋,避免了直露;同时喜欢奉承与自吹自擂两重丑态叠加的表现,使讽刺内容增加了厚重度,避免了单薄浅露。这种讽刺又是以塑造鲜明的形象来完成的。这一形象之所以鲜明,是因为对比强烈。它是一具枯骨,形神俱朽,无一可赞而还在自赞不绝,自然可笑之至。这一形象不仅鲜明,而且深刻,它说明这个官员之喜好奉承已经到了铭心刻骨的程度。从美学意义上说,枯骨自赞不仅有喜剧效果,还会使人悲从中来,因为它毕竟曾经是一个人。另外,在枯骨自赞的谜未揭穿之前,作者还作了若干铺垫。一是对喃喃之声破土而出反复渲染。汪姓者听到之后,又召他客听之,皆有所闻,而不知从何而来;掘出棺木枯骨,无所见,又掩埋之;未半刻,又听见人语喃喃,这时由于知道地下埋有棺木,则可以判断声音自棺中出,但仍不能辨其一字;最后则请德音禅师听之,方知所以。这种反复渲染,又制造悬念的手法,使讽刺效果更为强烈了,而禅师号“德音”——“道德”之音,则从正面寓意,使主旨更为显豁了。
(姚品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