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古代志怪小说:

 

词条 揽事游师姨 洪迈
释义

揽事游师姨

[宋]洪 迈

乐平大东关外一尼姑,俗呼为“揽事游师姨”,不详其所以来。日携一竹《GF8DC》入市,为邻左右家买物。自一钱两钱至于十百,粉饵、针缕、果料、蔬菜,其项目纤微,无不一一记忆,反[1] 而付之,不少差。元未尝责报,虽风雨寒暑不辍。赋性和易,人甚誉之无喜色,诋之无愠色,凡往来累年。一旦,遍诣诸家告别,不疾而终,瘗[2] 于“归仙桥”下。明年,一道人至,辄启其穴,视其骸,乃金锁子骨也。以杖挑之,凌空而去,见者皆悔悼其生存时不能识也。桥因是得名。

——《夷坚志》


【赏析】

锁骨菩萨的故事,唐宋时较为流传。《释氏稽古略》卷三引《观世音菩萨感应传》载:唐元和十二年(817),观世音化为陕右一美女,求婚者甚多。约以能诵《金刚》、《法华》诸经者归之。有马氏子如期诵经,女令具礼成婚,至迎归,客未散,女已死。数日后有老僧至女葬所,以锡杖拨之,尸已化,唯余黄金锁子骨。僧曰:“此圣者,悯汝等障重,故垂方便化汝身!”语毕腾空飞去。晚唐李复言《续玄怪录》中有《延州妇人》一篇,记一“淫纵女子”早死,瘗于道左。忽有胡僧敬礼墓前,曰:“斯乃大圣,慈悲喜舍,世俗之欲,无不徇焉。此即锁骨菩萨。”众人即开墓,见遍身之骨,钩结皆如锁状。又宋叶廷珪《海录碎事》卷十三:“释氏书:昔有贤女马郎妇于金沙滩上施一切人淫;凡与交者,永绝其淫。死葬后,一梵僧来云:‘求我侣。’掘开乃锁子骨,梵僧以杖挑起,升云而去。”黄庭坚《豫章黄先生集》卷十四《观世音赞》其一:“设欲真见观世音,金沙滩头马郎妇。”又《山谷内集》卷九《戏答陈季常寄黄州山中连理松枝》其二:“金沙滩头锁子骨,不妨随俗暂参禅。”

由上可见,锁骨菩萨即观世音,而马郎妇或本篇的游师姨乃是观音俗世的化身,因其死后遗体化为金锁骨,故称锁骨菩萨。《维摩诘所说经·佛道品》第八所谓“或现作淫女,引诸好色者,先以欲钩牵,后令入佛智”,是即佛家所谓“以欲止欲”。马郎妇的传说,即是此种教义的故事化。

在本篇故事中,锁骨菩萨完全世俗化了。除了死后遗体化为锁骨之外,她生前(准确地讲是暂居俗世时)完全是一个活生生的凡人形象。她那个绰号——揽事游师姨,就让人觉得有一种亲切的人间味。她赋性和易,乐于助人,每天带一个竹筐到集市上去,为左邻右舍采买各种零碎物品。她仿佛是全村人的公仆。她做了那么多不起眼的好事,自己不求报谢,而人们似乎也都习惯了。对于那些默默地为人们做好事的人,社会反应总是太淡漠了。相反,对于那些未必有何神通的偶像,世俗又过于热衷尊崇了。一个人的价值及其对于社会的贡献,应该取决于他的作为而不是身份,然而生活中凡人却总是看不起和自己一样的凡人。就拿本篇中的揽事游师姨来说,直到她死后,不,直到村里人知道她是菩萨化身后,才“悔悼其生存时不能识也”。而这种悔悼也并非后悔平日对她尊崇不够,而是恨自己肉眼凡胎,不识菩萨真面目,以致错过了讨好逢迎菩萨以便降福于己的机会。

也许在佛家看来,金沙滩头的马郎妇体现一种普度众生的奉献精神,而在一般读者看来,对这种行为本身及其效果,恐怕很难得出肯定性的审美评价。倒是像游师姨这样耐得淡泊和寂寞,寓伟大于平凡之中,更能显示佛家慧命圆融遍栽金莲的精神气度。

(张仲谋)

注 释

[1].反:同“返”。

[2].瘗(yì):埋葬。

随便看

 

文学鉴赏辞典收录641条古代志怪小说鉴赏词条,基本涵盖了大多数古代志怪小说的鉴赏及作者简介,是语文学习的必备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3 Newdu.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28 17:15: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