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夜上受降城闻笛 |
释义 | 夜上受降城闻笛 李益 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下月如霜。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鉴赏】唐武后时,朔方总管张仁愿为抵御突厥的入侵修建了东、西、中三座受降城,此指西受降城。诗中的前两句是对句,描写边塞荒寒夜景。“烽”即烽火台。有的版本作“峰”,实误。“回乐烽前”就在“受降城外”,两句是平起,都是点明题目中的“受降城”和“夜”。在一个深秋的夜晚,诗人乘着月色,登绝塞之孤城,举目四望,只见辽阔的沙漠和耸立的烽火台,笼罩在寒冷的月光中。沙漠如雪一般银白,城外地上也好像铺满了白霜,景色荒寒,令人感到冷森森的。作者以对句写之,弥见雄厚。诗人抓住“沙似雪”和“月如霜”的边塞特有景色,渲染环境的荒寒,形象鲜明、确切。如霜的月光和月下雪一般的沙漠正是触发征人乡思的典型环境。一是因为边地之感,二是因为月色撩动了乡愁。这为笛声的出现设置了环境,也为末句的抒情作了烘托和铺垫。 末二句写戍边将士闻笛而兴起的思乡之情。芦管指竹笛或胡笳。征人久戍边地,本来就很寂寞,今夜在深秋月下又忽然听到不知何处传来的凄凉的芦笛声,思乡之情油然而生。谁无父母,谁无妻子,“一夜征人尽望乡”,写尽了征人心中的牵念与企盼。诗人没有交代芦管的具体音乐形象,也没有正面刻画音乐的曲调特点,而是描绘了芦管的音响给征人动作、情绪带来的瞬间变化,表现出音乐巨大的感染力。当久戍不归的征人在只有寒沙、冷月相伴的边塞,突然听到声声芦管响彻夜空时,浓郁思乡之情再也无法控制,终于来了个大爆发。视觉、听觉和情感活动达到了完美的统一,收到了余韵悠长、感人肺腑的艺术效果。 这首诗以生动的比喻,色彩鲜明地描写了边地寥廓凄清、寂寞苦寒的景象,由景见情;再写由闻笛而引起的普遍的望乡之情,感慨至深,真是“意态绝健,音节高亮,情思悱恻,百读不厌”(清施补华《岘佣说诗》)的“绝唱”。它代表着李益边塞诗的最高成就。这首诗在当时已传诵很广。如刘禹锡《和令狐相公言怀寄河中杨少尹》中提到李益有“边月空悲芦管秋”句,即指此诗。另据《旧唐书·李益传》载,其“‘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之句,天下以为歌词”,从中可见该诗在当时的流行程度。 作者:陈鹏 :乐云,黄鸣 主编.唐诗鉴赏辞典.武汉:长江出版传媒崇文书局.2016.第354-355页. |
随便看 |
文学鉴赏辞典收录640条唐诗鉴赏词条,基本涵盖了大多数唐诗的鉴赏及作者简介,是语文学习的必备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