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唐诗:

 

词条 塞下曲四首(其一)
释义 塞下曲四首(其一)      

常建

玉帛朝回望帝乡,乌孙归去不称王。

天涯静处无征战,兵气销为日月光。

【鉴赏】唐代边塞诗的风格,以慷慨、悲壮、雄浑、苍劲居多,诗人多着笔于将士杀敌报国、建功立业的抱负,边塞风光,戍边将士思乡之情等等。常建的这首《塞下曲》可谓是独辟蹊径,绕开上述题材,谱写了一曲风格迥异的边塞之歌。

这首诗没有炫耀武力,也不嗟叹时运,而是立足于民族和睦的高度,讴歌了化干戈为玉帛的和平友好的主题。中央朝廷与西域诸族的关系,历史上阴晴不定,时有弛张。诗人却拣出美好的一页热情称颂,通过和亲,化干戈为玉帛,让明媚的春风吹散弥漫在边疆的滚滚狼烟,疆场没有了战争。这是颠沛流离,饱经战争之苦的平民百姓对和平的期盼。这种描写赋予边塞诗一种全新的意境。

诗的前两句,回顾历史,生动概括了西汉朝廷与乌孙民族的友好交往。“玉帛”,玉器和丝织品,这些在古代非常珍贵,作为礼物赠送,有表示尊敬、臣服、真诚等意思。所以“玉帛”就成了友好的代名词。在此诗中指朝觐时携带的礼品。执玉帛上朝,是一种宾服和归顺的表示。“望”字含意深长,乌孙使臣朝罢西归,频频回望帝京长安,眷恋不忍离去,说明朝廷与乌孙之间的情义深重。“不称王”点明乌孙归顺,边境安定。乌孙是活动在伊犁河谷一带的游牧民族,为西域诸国中的大邦。据《汉书》记载,武帝以来朝廷待乌孙甚厚,双方聘问不绝。武帝为了抚定西域,遏制匈奴,曾两次以宗女下嫁,订立和亲之盟。太初间(前104—前101),武帝立楚王刘戊的孙女刘解忧为公主,下嫁乌孙,生了四男二女,儿孙们相继立为国君,长女也嫁为龟兹王后。从此,乌孙与汉朝长期保持着和平友好的关系,成为千古佳话。常建首先以诗笔来讴歌这段历史,虽只寥寥数语,却能以少总多,用笔之妙,识见之精,实属难能可贵。

一、二句平述史实,为全诗铺垫。三、四句顺势形成高潮。“天涯”上承“归去”,乌孙朝罢西归,归途遥遥,其辽阔无垠的空间,隐隐从“天涯”二字见出。“静”字突出当前边境和平安定的生活,与昔日战乱明暗交织,表达对穷兵黩武的不满以及希望民族之间友好亲善、化干戈为玉帛的美好愿望。

诗的结句雄健入神,情绪尤为昂扬。“兵气”,犹言战象,用语字新意炼。不但扣定“销”字,直贯句末,且与“静处”挽合,将上文缴足。环环相扣,愈唱愈高,沈德潜诩为“句亦吐光”,可谓当之无愧。从整句看,诗人用彩笔绘出一幅辉煌画卷:战争的阴霾消散净尽,日月的光华照彻寰宇。这种理想境界,体现了各族人民热爱和平、反对战争的崇高理想,是高响入云的和平与统一的颂歌。

常建的诗作,大多写于开元、天宝年间。他在这首诗里如此称颂和亲政策与弭兵理想,应该是针对唐玄宗晚年穷兵黩武的乱政有感而发,折射出诗人“心怀天下”的忧虑。

作者:易文翔
:乐云,黄鸣 主编.唐诗鉴赏辞典.武汉:长江出版传媒崇文书局.2016.第376-377-378页.
随便看

 

文学鉴赏辞典收录640条唐诗鉴赏词条,基本涵盖了大多数唐诗的鉴赏及作者简介,是语文学习的必备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3 Newdu.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6/24 21:49: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