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三闾庙 |
释义 | 三闾庙 戴叔伦 沅湘流不尽,屈子怨何深! 日暮秋风起,萧萧枫树林。 【鉴赏】三闾庙,是奉祀战国时楚国三闾大夫屈原的祠庙,据《大清一统志》记载,庙在长沙府湘阴县北六十里(今湖南汨罗市境)。伟大诗人屈原毕生忠贞正直,满腔忧国忧民之心,一身匡时济世之才,却因奸邪谗毁不得施展抱负,最终流放南荒,遗恨波涛。他的高洁人格及不幸遭遇,引起了后人无限的景仰与同情。时隔千载,诗人戴叔伦也感受到了同样的情怀:“昔人从逝水,有客吊秋风。何意千年隔,论心一日同!”(《湘中怀古》)大历年间,奸臣元载当道,嫉贤妒能,排斥异己。在这种时代背景下,诗人来往于沅湘之上,面对秋风萧瑟之景,不由心生怀古吊屈之幽情。 司马迁在《史记·屈原列传》中这样评论屈原:“屈平正道直行,竭忠尽智,以事其君,谗人间之,可谓穷矣。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此诗便是围绕一个“怨”字,以明朗而又含蓄的诗句,抒发对屈原其人其事的感怀。 “沅湘流不尽,屈子怨何深!”沅、湘是屈原诗篇中常常咏叹的两条河流。《怀沙》中说:“浩浩沅湘,分流汩兮。修路幽蔽,道远忽兮。”《湘君》中又说:“令沅湘兮无波,使江水兮安流。”首句“沅湘流不尽”如天外奇石陡然而落,紧接着次句“屈子怨何深”又如古钟震鸣,沉重而浑厚,两句一开一阖,顿时给读者心灵以强烈的震撼。从字面上看,“沅湘”一句是说江水长流,无穷无尽。从承接下句来看,“流”又有双关之意,既指水同时也引出下句的“怨”,意谓屈子的哀愁是何等深重,沅湘两江之水千百年来汩汩流去,也流淌不尽、冲刷不尽。这样一来,屈原的悲剧就被赋予了一种超时空的永恒意义。他所遭遇的不被理解、信任的悲哀,遭谗见谪的愤慨和不得施展抱负的不平,仿佛都化作一股怨气弥漫在天地间,沉积在流水中,浪淘不尽。诗人在这里以大胆的想象伴随饱含感情的笔调,表现了屈原的哀怨的深重,言外洋溢着无限悲慨。 诗的后两句轻轻宕开,既不咏叹屈原的事迹,也不描写屈原庙,却由虚转实,描绘了一幅秋景:“日暮秋风起,萧萧枫树林。”这两句诗人化用了屈原的诗句:“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九歌·湘夫人》),“湛湛江水兮上有枫,目极千里兮伤春心。魂兮归来哀江南”(《招魂》)。夕阳西下,日光已经不再具有正午的光明了,显得有些昏暗不明,模糊不清,给人一种荒凉萧瑟的感觉。江上秋风刮起萧萧飒飒的枫树林,更觉幽怨不尽,情伤无限。抚今追昔,时历千载而三闾庙旁的景色依然如故,可是,屈子沉江之后,而今去哪里呼唤他的冤魂归来?朱熹云“(枫)玉霜后叶丹可爱,故骚人多称之”(《楚辞集注》),如今骚人已去,只有他曾歌咏的枫还在,当黄昏的秋风吹起时,如火的红枫婆娑摇曳,萧萧作响,像在诉说这千古悲剧。结句之传神为人所称道,正如施补华《岘佣说诗》点评:“并不用意,而言外自有一种悲凉感慨之气,五绝中此格最高。” 作者:易文翔 :乐云,黄鸣 主编.唐诗鉴赏辞典.武汉:长江出版传媒崇文书局.2016.第331-332-333页. |
随便看 |
文学鉴赏辞典收录640条唐诗鉴赏词条,基本涵盖了大多数唐诗的鉴赏及作者简介,是语文学习的必备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