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唐诗:

 

词条 秋夜曲
释义 秋夜曲      

张仲素

丁丁漏水夜何长,漫漫轻云露月光。

秋逼暗虫通夕响,寒衣未寄莫飞霜。

【鉴赏】唐初继用了西魏以来的府兵制,士兵的生活用品乃至行军用具都要自备,后来,府兵制渐渐为募兵制取代,但士兵的被服仍需家中缝制寄送,而唐代征戍之地多为西北、东北边疆,气候寒冷,寄寒衣成为征人家庭的普遍工作。故唐代怀念征人的闺怨诗往往在寄衣上做文章。如王勃《秋夜长》末尾吟道:“征夫万里戍他乡。鹤关音信断,龙门道路长。所在天一方,寒衣徒自香。”丈夫音信断绝,制好寒衣却无法寄送到丈夫手中,相思无由通达,倍觉悲凉。李白《子夜四时歌》“秋歌”写了“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后,“冬歌”接着写制衣与寄衣:“明朝驿使发,一夜絮征袍。素手抽针冷,那堪把剪刀。裁缝寄远道,几日到临洮。”许浑《塞下曲》更加惊心动魄:“夜战桑乾北,秦兵半不归。朝来有乡信,犹自寄征衣。”丈夫阵亡的消息已经传来,妻子仍然将征衣寄出,这样的执着背后是妻子无法超离的痛楚。张仲素《秋闺思》其二:“秋天一夜静无云,断续鸿声到晓闻。欲寄征衣问消息,居延城外又移军。”同样是相思欲寄无处寄的苦恼。

张仲素这首《秋夜曲》也以寄征衣为题,写了一位征人之妇的内心独白。

首句写夜中所闻所想。更漏响着丁丁的滴水声,主人公发出“夜何长”的叹息。大约她一夜无眠,盼着白昼到来,枯燥而冰冷的更漏声,敲打着夜的寂静,令她产生夜长如年的感受。

二句写凝望所见。浮云缓缓飘动,偶尔从云层缝隙露出清冷的月光,天仍未亮。云破月来的夜空景象,大约也令她神驰天外,想到边塞征人。

三句转而回想。月色如霜,带来阵阵寒意。回想秋虫整夜鸣叫,应也是寒冷所致。“逼”字用得神妙,瑟瑟秋寒,既“逼”出秋虫凄惶细弱的鸣声,也“逼”出思妇难以抑止的忧心。由此引起末句的抒情——寒衣还没寄给丈夫,夜色冰冷,担忧丈夫衣衫单薄,祈望“莫飞霜”。这种情感,与梁代钟嵘所谓“塞客衣单,霜闺泪尽”(《诗品·序》)、晚唐诗人陈玉兰所说“西风吹妾妾忧夫”(《寄夫》)一样,表达的都是闺中人的一片关怀、万般深情。

诗歌前三句句句写景,而末句可谓点睛之笔,由这一句,我们方才知道,夜景背后隐藏着一个彻夜不眠的思妇,而她的失眠,不仅因为霜闺寂寞,更是源自对丈夫的牵挂。闺怨诗,从总体风格上,往往明显带有凄恻、哀怨的感伤情调,而这首诗,却没有那样浓厚的感伤情调和悲剧氛围,诗歌传递的不是伤春悲秋的寂寞惆怅,也不仅是柔弱的相思烦恼,而是带着生活的厚度,在秋寒中散发着家常的琐碎与朴实的温馨。

作者:冯丽霞
:乐云,黄鸣 主编.唐诗鉴赏辞典.武汉:长江出版传媒崇文书局.2016.第402-403页.
随便看

 

文学鉴赏辞典收录640条唐诗鉴赏词条,基本涵盖了大多数唐诗的鉴赏及作者简介,是语文学习的必备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3 Newdu.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6/25 14:05: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