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渔翁 |
释义 | 渔翁 柳宗元 渔翁夜傍西岩宿,晓汲清湘燃楚竹。 烟销日出不见人,欸乃一声山水绿。 回看天际下中流,岩上无心云相逐。 【鉴赏】柳宗元被贬到永州之后,精神上受到很大的刺激,备感压抑,于是他就借描写山水景物来寄托自己清高而孤傲的情感。《永州八记》中,处处有作者的身影,而《江雪》中的独钓寒江雪的“蓑笠翁”和本诗中的山青水绿之处自遣自歌、独往独来的“渔翁”,也含有几分自况的意味。作者在《始得西山宴游记》中写他登临西山时的感受说:“悠悠乎与颢气俱,而莫得其涯;洋洋乎与造物者游,而不知其所穷。”达到了物我融合为一的忘我境界。此诗首句的“西岩”即《始得西山宴游记》所描绘的西山。而全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也与之一脉相通。 《渔翁》是把诗中人渔翁置于他活动的天地中来描绘的,通过其活动以及周围景物揭示主人公的精神风貌。首句从“夜傍西岩宿”写起,我们可以想象渔翁是以船为家,生活在山水之间,行踪飘忽不定。诗的第二句写他早起打水生火,开始一日的生活,事属平常,但所汲为“清湘”之水,所燃为“三楚”之竹,这就很不平常了,“清湘”和“楚竹”在古代诗文中被赋予丰富的意蕴,所以一经拈出,就能激发读者的联想,有超凡脱俗之感,感到它们似乎象征着诗中人孤高的品格。读诗的第三句“烟销日出不见人”,我们才醒悟到原来前两句所描述的其实是“雾里看花”,很不真切,读者只能从汲水的声响与燃竹的火光知道西岩下有一渔翁在。那么“烟销日出”以后该能看清楚渔翁的身影以至他的容貌了吧? 急不得,先说“不见人”,继而随着“欸乃一声”棹歌,忽现眼前的是“山水绿”的画面。这里颇有奇趣可寻:不见其人而先闻其声,使主人公的出场不同一般;不说“山水绿”是“烟销日出”所致,而直接棹歌,似乎山水是被棹歌唱绿的。但仔细琢磨,又完全合乎情理:日出烟散,人们首先看到的是山和水等大目标,然后才会把视线集中到具体的细小目标,只要有过类似经历的人都会有这种体验。“欸乃一声”的棹歌在山水间飘荡,它不受什么限制,自然入耳,听者寻声得人,于是人物出场。经过这一番安排,主人公的亮相造型自然会十分鲜明突出。诗的最后两句在句式结构上也有类似三、四句的错位:“回看天际”这一动作与“下中流”没有逻辑关系,视线所接应该是“岩上无心云相逐”。经作者这样安排以后,让人觉得“回看天际”的动作尚未最后完成,而渔舟已下到中流之中了,渔翁动作敏捷可以想见。而用岩上白云缭绕舒展的画面结束全诗,有悠远不尽之致。“云无心以出岫”曾经是陶渊明企慕的境界,可以说落句的景物描写是揭示主人公精神风貌的着意之笔。 苏轼曾说:“熟味此诗有奇趣。”但又主张后两句“虽不必亦可”。这引起后世持久的争论,意见难以统一,但一致认为原作是好诗。 作者:杨军 :乐云,黄鸣 主编.唐诗鉴赏辞典.武汉:长江出版传媒崇文书局.2016.第459-460-461页. |
随便看 |
文学鉴赏辞典收录640条唐诗鉴赏词条,基本涵盖了大多数唐诗的鉴赏及作者简介,是语文学习的必备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