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唐诗:

 

词条 述国亡诗
释义 述国亡诗      

花蕊夫人徐氏

君王城上竖降旗,妾在深宫那得知?

十四万人齐解甲,更无一个是男儿。

【鉴赏】这首诗的作者相传为后蜀国主孟昶妃徐氏(一说姓费),她“幼有才色,父国璋纳于后主,后主嬖之,拜贵妃,别号花蕊夫人,又升号慧妃”(吴任臣《十国春秋》)。徐氏幼能属文,长于诗咏,曾仿王建作宫词百首,颇为时人称许。后蜀亡国以后,徐氏随孟昶被掳入宋,宋太祖赵匡胤久闻花蕊夫人之名,召其陈诗,徐氏即诵这首《述国亡诗》,于是“太祖大悦”。

此诗与徐氏所擅的宫词大不相同,情绪激愤,风格泼辣淋漓,似冲口而出,又不失回味,颇为后人所传诵。首句破题,选取“君王城上竖降旗”这个标志性事件来叙述国亡的故实。根据史传的记载,后蜀的亡国与君臣的奢侈享乐、荒淫无道紧密相关,但徐氏并未直接给予谴责之词,而是以城头高耸降旗的画面昭示刻骨铭心的屈辱,其中含义不言自明。次句是委婉的自白,也是无奈的叹息。一方面,女祸论在当时相当流行,譬如安史之乱的发生、开元盛世的终结,常常被人归咎于“回眸一笑百媚生”的杨玉环。这种论调本质上是为君王推卸责任:朝廷的经世大业,君王的政策决断都是在朝堂上进行,后妃居于深宫,哪里知道他们究竟是兴国还是误国呢?面对后蜀之亡,徐氏明白自己很有可能堕入“祸水”的泥潭,故而预先申辩。另一方面,这句话也交织着不甘、痛心和无奈的复杂情绪:即使及时得知投降的决定,一个弱女子又何来回天之术呢? 大好河山一朝拱手让人,毕竟心有不甘,但自己又无法改变降敌的决策,剩下的只有深深的无奈和悲伤。

从第三句开始,作者的情绪由悲转愤:后蜀的投降并非因为敌众我寡,其势不敌,也并非弹尽粮绝,苦战不胜,更不是“天亡我,非战之罪”,试想“十四万人齐解甲”,当是怎样一个带有无限讽刺意味的壮观场面! 拥有如此庞大的军队,却对仅有“数万人”的宋军俯首,这是何等的嘲讽和耻辱! 在极度的羞愤与痛彻中,花蕊夫人喊出了最后惊心动魄的一句“更无一个是男儿”。其中,“更无一个”的决绝与“十四万人”的声势形成鲜明的对照,尤其是这句怒骂出自深宫中的“臣妾”之口,果真“当令普天下须眉一时俯首”(薛雪《一瓢诗话》)。

关于这首诗,宋人吴开《优古堂诗话》中还有一种说法:“前蜀王衍降后,唐王承旨作诗云:‘蜀朝昏主出降时,衔璧牵羊倒系旗。二十万人齐拱手,更无一个是男儿’。”故花蕊夫人之诗实为因袭。相比之下,徐氏改变了原作前二句的雕琢吃力,代之以活泼鲜明的第一人称,也颇有独到之处。而且以女子的身份痛斥误国君臣,其胆识和感染力也更加突出。根据《古今词话》的记载,徐氏在随孟昶入宋的路上曾题壁云:“初离蜀道心将碎,离恨绵绵,春日如年。马上时时闻杜鹃。”也表现了沉痛的故国之思,可与此首对照阅读。

作者:王颖
:乐云,黄鸣 主编.唐诗鉴赏辞典.武汉:长江出版传媒崇文书局.2016.第617-618页.
随便看

 

文学鉴赏辞典收录640条唐诗鉴赏词条,基本涵盖了大多数唐诗的鉴赏及作者简介,是语文学习的必备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3 Newdu.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6/25 14:18: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