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 |
释义 | 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 岑参 君不见走马川,雪海边,平沙莽莽黄入天。 轮台九月风夜吼,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石乱走。 匈奴草黄马正肥,金山西见烟尘飞,汉家大将西出师。 将军金甲夜不脱,半夜军行戈相拨,风头如刀面如割。 马毛带雪汗气蒸,五花连钱旋作冰,幕中草檄砚水凝。 虏骑闻之应胆慑,料知短兵不敢接,车师西门伫献捷。 【鉴赏】岑参的边塞诗以奇情壮采取胜,此诗则较成功地体现了这一特征。作此诗时,作者在安西节度使封常清幕中。封奉命西征,岑写此诗送行。有学者经过一番考证,认为诗中所涉地名,实不可一一确指。诗人或许是以尺幅千里之笔,随意撷取西北边庭之地理风物以成诗境。我们读诗,特别是读岑参奇情异彩的边塞诗作,未尝不可作如是观。 诗人首先向我们展示了边庭环境的严酷。在写作中,作者只注目于一个“风”字,但读者却可飞腾想象,让无数画面在我们眼前呈现。走马川,雪海边,眼望的是无际的莽莽黄沙,这就是行军的戈壁大漠。狂风怒吼,卷起一粒粒沙尘,整个天空都是一片迷蒙混沌。行军将士几乎看不到前行的路,只能在摸索中艰难向前。 白天犹可,到了夜晚,环境更趋恶劣。这时,诗人不再写视觉感受,而是用听觉来写“风”。入耳的是狂风的怒吼,一个“吼”字,写尽了风的狂暴,有如一只困兽,在强力挣扎中爆发出极大的威慑力。伴随而来的,还有砰砰的声音,知情者才会明白,那是被风吹起的如斗碎石,满地乱走互相碰击发出的声响。“大如斗”、“石乱走”,我们的心也仿佛跟随诗人的描述而揪紧。 这样严酷的环境下,匈奴偏偏抓住他们“草黄马正肥”的战机,在汉家边庭制造“烟尘”。所幸的是,唐军早有防备,汉家大将随即出征。行军是艰苦的,将军的铠甲晚上都不敢脱下,衔枚疾走,军戈相拨,但军队仍是如此整肃。汉家将士面临的是“风头如面刀如割”的考验。不仅如此,天气绝冷,战马在奔跑中的汗液旋即凝结成冰,军幕中起草的砚水,也在瞬间凝固了。这种种细节,真切地再现了大漠行军的艰险。环境的严酷,更加衬托了唐军将士的凛凛风骨。 “虏骑闻之应胆慑,料知短兵不敢接,车师西门伫献捷。”诗人在对唐军的胜利作出展望了。是啊,有这样的将军,有这样的将士,能够忍受这样的严酷环境,那匈奴听闻,怕早已闻风丧胆了吧! “料知短兵不敢接”!这是多么肯定的表述! 有了斗风傲雪的精神,相信在车师西门,他们一定能奏凯而归。 作者:刘琴 :乐云,黄鸣 主编.唐诗鉴赏辞典.武汉:长江出版传媒崇文书局.2016.第286-287页. |
随便看 |
文学鉴赏辞典收录640条唐诗鉴赏词条,基本涵盖了大多数唐诗的鉴赏及作者简介,是语文学习的必备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