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唐诗:

 

词条 桃花溪
释义 桃花溪      

张旭

隐隐飞桥隔野烟,石矶西畔问渔船。

桃花尽日随流水,洞在清溪何处边。

【鉴赏】据《清一统志》载:“湖南常德府,桃花溪在桃源县西南二十五里,源出桃花山,北流入沅。”溪岸多桃林,暮春时节,落英缤纷,随波逐流。相传东晋陶渊明的《桃花源记》就是以这里为背景的。

史载张旭曾为常熟尉,后入京官拜金吾长史,并无确证说他曾到过桃花溪,但这并不妨碍诗人创作。因为经过南北朝、隋直到唐代,由于《桃花源记》的广泛流传和对陶渊明隐逸情怀、高洁人格的认同和追慕,使得“桃花源”已成为世人精神世界和文化谱系中的一个符号。王维曾有一首《桃源行》诗,用诗语复写《桃花源记》,清人翁方纲赞许为“古今咏桃源事者,至右丞而造极”(《石洲诗话》)。末四句云:“当时只记入山深,青溪几度到云林?春来遍是桃花水,不辨仙源何处寻。”全诗意旨同这首《桃花溪》一样,落于追问桃源的所在。但据学者对王维生平的考证,并无他游历桃源的事迹。在唐代,类似这样没有确证到过桃源,但写作桃源诗的例子还有不少,也就是说,桃花源是文人心中的一个情结。“桃花源”是陶渊明构想出来的理想世界,在那里没有赋税、没有纷争、没有欺诈,是真纯、安宁之地。这样的世界永远无法成为现实,但又是后世人们一心向往的圣地。这里,对桃花源无尽的找寻与终究难寻的事实正映射出人的卑微现实与不断追求纯然的真善美之间的永恒矛盾,这种永恒的张力也是“桃花源”永具魅力的原因所在。

从诗文来看,诗中人并没有刻意寻桃花溪,他站在溪畔,望见远处一座飞桥,在如烟的山雾中若隐若现,此时的他,似乎并没有“入云深处”(《山中留客》)的心念,而是有意无意地向渔夫问起“桃花源”,至于是否能得到确切的回答,他并不在意。他明白,山中的春光、美景可以尽情地游览、享受,而人间的“桃花源地”却是永远无法达到的。

诗人的高妙不仅在于对这种深沉的人生、社会、命运的体察,也在于他表达主题的艺术手法。飞桥隐隐和烟霭中的群山,看似远隔,却终能达致;清溪、桃花、山洞,在脑海中是那么清晰,仿佛信步可寻,但实际上却有如天人之隔。世间万物的真幻之理简直就浓缩在这短短四句诗中了。

作者:唐磊
:乐云,黄鸣 主编.唐诗鉴赏辞典.武汉:长江出版传媒崇文书局.2016.第177页.
随便看

 

文学鉴赏辞典收录640条唐诗鉴赏词条,基本涵盖了大多数唐诗的鉴赏及作者简介,是语文学习的必备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3 Newdu.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6/16 22:3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