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杂诗 |
释义 | 杂诗 无名氏 近寒食雨草萋萋,著麦苗风柳映堤。 等是有家归未得,杜鹃休向耳边啼。 【鉴赏】所谓“杂诗”,抒发的大抵是关于人生的零星感想和琐事琐忆。自汉魏以来,诗人常以“杂诗”为题写诗,内容多感叹人生或离别相思。此诗作者姓名无可稽考,但却能于平淡处写羁客之思乡情绪,是一首不可多得的寒食诗。 寒食节,是中国唐宋时期一个非常重要的节日,在清明前一日或二日。相传春秋时晋文公负其功臣介之推,介愤而隐于绵山。文公悔悟,烧山逼令出仕,之推抱树焚死。人们同情介之推的遭遇,相约于其忌日禁火冷食,以为悼念。以后相沿成俗。寒食节的内涵颇为丰富,又与清明相近,故不仅表达出对先贤的追悼纪念,也寄托着对亡故亲人的深切哀思。 “近寒食雨草萋萋,著麦苗风柳映堤。”一、二句写景状物,描绘出寒食节前后的春风春雨与自然风光。在这临近寒食的季节里,春雨绵绵不绝,春草萋萋茂盛。春风吹拂过绿油油的麦苗,河堤上杨柳轻盈飞舞,依依不舍。诗人有意选择了春天的四组意象,即春雨、春风、麦苗以及堤柳,勾勒出一幅春临大地而生机盎然的繁盛景象。 三、四两句陡然一转,由写景转为抒情,由昂扬坠入沉重。在此春意浓郁之际,客居他乡的诗人却有家不能归,有亡亲却不能亲临哀悼,其内心的痛苦与哀愁浸润到极致。他该如何宣泄这痛楚?只能抱怨那在耳边聒噪的杜鹃了。杜鹃又叫杜宇、子规、催归,它总是朝着北方鸣叫,昼夜不止,啼声哀切。中国自古便有“杜鹃啼血”之说,并将它视作为民喋血的望帝之化身。由于杜鹃所寄寓的文化意象,自唐代以后,杜鹃被赋予丰富的文化内涵,成为可怜、哀怨、纯洁、忠诚等的代名词,并在唐诗中屡屡出现。如元稹的“今夜通州还不睡,满山风雨杜鹃声”(《酬乐天舟夜读微之诗》),李商隐的“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锦瑟》)等句,均表达了因杜鹃而愁肠百结的心酸肠断与抑郁苦闷。 按常理而言,清明寒食期间,杜鹃之啼乃自然常态,为何诗人却要不近情理地责怪杜鹃,并将“有家归未得”的原因归咎于杜鹃呢?其实在这看似不合常理的诗句背后,隐藏着“无理却有情”的诗意表达与真情溢露。明人周珽评曰:“真情、真趣、真话写得出,惟有情痴者能知之。”(《唐诗选脉会通评林》)此评可谓深谙诗歌三昧的肺腑之言。 作者:乐云 :乐云 主编.唐诗三百首鉴赏辞典.武汉:长江出版传媒崇文书局.2016.第411-412页. |
随便看 |
文学鉴赏辞典收录296条唐诗鉴赏词条,基本涵盖了大多数唐诗的鉴赏及作者简介,是语文学习的必备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