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友扫庙
[宋]洪 迈
鄱阳[1] 市人江友,以庸力自给,一生不娶妻。老而强健,负担不衰[2] 。淳熙[3] 十六年,正年八十,始舍去故业,捐身[4] 为中堂[5] 奴,供扫洒事。日饭于庙祝孙彦亨家,夜则宿庑下。孙氏苦贫,江之食或经日不继。绍熙[6] 四年十二月十三日,将晚,遍扫地,门户未开,遇一秀才,与之相问讯[7] ,扣[8] 之曰:“翁今几岁?”曰:“八十四岁矣。”其人云:“吾知汝无饭吃,无钱使,当少济汝。”即呼其仆耳语。俄倾米一斛、钱三贯在侧。江拜而起,了[9] 不见人。遽收钱米入室,而复诣三神坐前,仿佛见一神起立系腰绦[10] ,旋即仍旧。江每于深夜闻神王驾车出,其导卒[11] 么喝之声,全如带铃鹁鸽然。庙外居者亦时或[12] 闻之,但未尝有所睹。
——《夷坚志》
【赏析】
江友,是中国村社文化中行善者的典范,其美德无可非议。但这种美德,毕竟只是村社文化中的美德。村社文化只是天地宇宙大海中的一朵浪花,谬以浪花为实,为坐标,则缪矣。自以为是善之典范,其善,伪也,虚也。江老其自知否?
不过话说回来,行善者总比为恶者好。
可惜的是,倘行善者自以为善,暗鬼便自心中生了。想为善不图报,却又要养着这个臭皮囊,实在是难以克服的矛盾。受人资助之后,为求得心理上的平衡,“善人”架子又不倒,活人资助也曰“神助”。悲夫!阿Q式的心理平衡,实是一种心理病态,幻听、幻觉便出现了,泥胎站起来了,神车也出动了。此江老悲剧所由出也。我当为此老一哭。
庙宇,只是提醒人们的一个象征。真神、真仙、真佛,当是“无相之相”。我以为人若能好好行善,安守本分,则自可取得心理上最大之平衡,神灵的幻觉也当可消失了。
(阎敏学 董子竹)
注 释
[1].鄱阳:古郡名,治所在今江西波阳。
[2].衰:衰弱。
[3].淳熙:南宋孝宗年号(1174—1189)。
[4].捐身:舍身,将自己无偿奉献于神的事业。
[5].中堂:大门至厅堂之间的庭院。
[6].绍熙:南宋光宗年号(1190—1194)。
[7].问讯:问候的意思,僧道向人合掌叫问讯。
[8].扣:问。
[9].了:全然。
[10].腰绦:腰带。
[11].导卒:开路的随从。
[12].时或:偶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