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内崔守
[唐]张 读
有崔君者,贞元[1] 中为河内[2] 守。崔君贪而刻,河内人苦之。尝于佛寺中,假佛像金凡数镒[3] ,而竟不酬直。其寺僧以太守,终不敢言。未几而崔君卒于郡。是日,寺有牛产一犊,其犊顶上有白毛如缕织成文字曰“崔某”者。寺僧相与观之,且叹且异曰:“崔君为吾郡太守,尝假此寺中佛像金,而竟不还。今日事果何如哉!”崔君家闻之,即以他牛易其犊。既至,命剪去文字,已而复生。回至其家,虽豢以刍粟,卒不食。崔氏且以为异,亦竟归其寺焉。
——《宣室志》
【赏析】
本篇写河内太守崔君极其贪婪,任意搜刮人民,百姓敢怒不敢言。崔君又曾去佛寺中,拿取金子数镒,众僧也无可奈何。崔君死后,就变作佛寺中的一头牛犊,抵偿其生前之债。《河内崔守》所表现的这个内容,虽然不无因果轮回的迷信色彩,但其主旨却是要反映受剥削、受凌辱、受奴役的下层人民,对上层统治阶级的愤怒之情和复仇之心。
俗话说:“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今生不报来生报”;“死后也要当牛作马”。可见,在古人的思想意识中,前生、今生、来生的观念是根深蒂固的。人们认为:今生受苦受难,便是偿还前生之债;而今生若不尽善修行,来生也要遭到报应,小说即反映了这一思想。当然,这仅仅是作者的一个幻想和一种愿望。
小说的情节非常吸引人,全篇虽然不过二百字,但却把崔君死后变牛之事写得较细致,奇异独特,十分耐读,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王红箫)
注 释
[1].贞元:唐德宗年号(785—805)。
[2].河内:郡名。治今河南沁阳。
[3].镒(yì):古代重量单位,二十两或二十四两为一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