婴 宁
[清]蒲松龄
王子服,莒[1] 之罗店人,早孤。绝慧,十四入泮[2] ,母最爱之,寻常不令游郊野。聘萧氏,未嫁而夭,故求凰未就也。会上元[3] ,有舅氏子吴生,邀同眺瞩。方至村外,舅家有仆来,招吴去。生见游女如云,乘兴独遨。有女郎携婢,拈梅花一枝,容华绝代,笑容可掬。生注目不移,竟忘顾忌。女过去数武[4] ,顾婢笑曰:“个儿郎目灼灼似贼!”遗花地上,笑语自去。
生拾花怅然,神魂丧失,怏怏遂返。至家,藏花枕底,垂头而睡,不语亦不食。母忧之。醮禳[5] 益剧,肌革锐减。医师诊视,投剂发表[6] ,忽忽若迷。母抚问所由,默然不答。适吴生来,嘱秘诘之。吴出榻前,生见之泪下。吴就榻慰解,渐致研诘[7] ,生具吐其实,且求谋画。吴笑曰:“君意亦痴!此愿有何难遂?当代访之。徒步于野,必非世家。如其未字,事固谐矣;不然,拚以重赂,计必允遂。但得痊瘳,成事在我。”生闻之,不觉解颐[8] 。吴出告母,物色女子居里,而探访既穷,并无踪迹。母大忧,无所为计。然自吴去后,颜顿开,食亦略进。数日,吴复来。生问所谋,吴绐[9] 之曰:“已得之矣。我以为谁何人,乃我姑之女,即君姨妹,今尚待聘。虽内戚有婚姻之嫌,实告之,无不谐者。”生喜溢眉宇,问:“居何里?”吴诡曰:“西南山中,去此可三十余里。”生又咐嘱再四,吴锐身自任而去。
生由是饮食渐加,日就平复。探视枕底,花虽枯,未便雕落。凝思把玩,如见其人。怪吴不至,折柬召之。吴支托不肯赴召。生恚怒,悒悒不欢。母虑其复病,急为议姻;略与商确[10] ,辄摇首不愿,惟日盼吴,吴迄无耗,益怨恨之。转思三十里非遥,何必仰息他人?怀梅袖中,负气自往,而家人不知也。伶仃独步,无可问程,但望南山行去。约三十余里,乱山合沓[11] ,空翠[12] 爽肌,寂无人行,止有鸟道。遥望谷底,丛花乱树中,隐隐有小里落[13] 。下山入村,见舍宇无多,皆茅屋,而意甚修雅。北向一家,门前皆丝柳,墙内桃杏尤繁,间以修竹;野鸟格磔[14] 其中。意其园亭,不敢遽入。回顾对户,有巨石滑洁,因坐少憩。俄闻墙内有女子,长呼“小荣”,其声娇细。方伫听间,一女郎由东而西,执杏花一朵,俯首自簪。举头见生,遂不复簪,含笑拈花而入。审视之,即上元途中所遇也。心骤喜。但念无以阶进[15] ;欲呼姨氏,顾从无还往,惧有讹误。门内无人可问。坐卧徘徊,自朝至于日昃[16] ,盈盈[17] 望断,并忘饥渴。时见女子露半面来窥,似讶其不去者。忽一老媪扶杖出,顾生曰:“何处郎君,闻自辰刻来,以至于今。意将何为?得勿饥也?”生急起揖之,答云:“将以盼亲。”媪聋聩不闻。又大言之。乃问:“贵戚何姓?”生不能答。媪笑曰:“奇哉!姓名尚自不知,何亲可探?我视郎君,亦书痴耳。不如从我来,啖以粗粝[18] ,家有短榻可卧。待明朝归,询知姓氏,再来探访。”生方腹馁思啖,又从此渐近丽人,大喜。从媪入,见门内白石砌路,夹道红花,片片堕阶上;曲折而西,又启一关,豆棚花架满庭中。肃客入舍,粉壁光如明镜;窗外海棠枝朵,探入室中;裀藉[19] 几榻,罔不洁泽。甫坐,即有人自窗外隐约相窥。媪唤:“小荣!可速作黍[20] 。”外有婢子嗷声而应。坐次[21] ,具展宗阀[22] 。媪曰:“郎君外祖,莫姓吴否?”曰:“然。”媪惊曰:“是吾甥也!尊堂,我妹子。年来以家窭贫[23] ,又无三尺男[24] ,遂至音问梗塞,甥长成如许,尚不相识。”生曰:“此来即为姨也。匆遽遂忘姓氏。”媪曰:“老身秦姓,并无诞育;弱息[25] 亦为庶产[26] 。渠[27] 母改醮[28] ,遗我鞠养。颇亦不钝,但少教训,嬉不知愁。少顷,使来拜识。”
未几,婢子具饭,雏尾盈握[29] 。媪劝餐已,婢来敛具。媪曰:“唤宁姑来。”婢应去。良久,闻户外隐有笑声。媪又唤曰:“婴宁,汝姨兄在此。”户外嗤嗤笑不已。婢推之以入,犹掩其口,笑不可遏。媪嗔目曰:“有客在,咤咤叱叱,景象何堪?”女忍笑而立,生揖之。媪曰:“此王郎,汝姨子。一家尚不相识,可笑人也。”生问:“妹子年几何矣?”媪未能解。生又言之。女复笑,不可仰视。媪谓生曰:“我言少教诲,此可见矣。年已十六,呆痴如婴儿。”生曰:“小于甥一岁。”曰:“阿甥已十七矣,得非庚午属马者耶?”生首应之。又问:“甥妇阿谁?”答云:“无之。”曰:“如甥才貌,何十七岁犹未聘?婴宁亦无姑家,极相匹敌;惜有内亲之嫌。”生无语,目注婴宁,不遑他瞬。婢向女小语云:“目灼灼,贼腔未改!”女又大笑,顾婢曰:“视碧桃开未?”遽起,以袖掩口,细碎连步而出。至门外,笑声始纵。媪亦起,唤婢襆[30] 被,为生安置。曰:“阿甥来不易,宜留三五日,迟迟送汝归。如嫌幽闷,舍后有小园,可供消遣;有书可读。”次日,至舍后,果有园半亩,细草铺毡,杨花糁[31] 径;有草舍三楹,花木四合其所。穿花小步,闻树头苏苏有声,仰视,则婴宁在上。见生来,狂笑欲堕。生曰:“勿尔,堕矣!”女且下且笑,不能自止,方将及地,失手而堕,笑乃止。生扶之,阴捘[32] 其腕。女笑又作,倚树不能行,良久乃罢。生俟其笑歇,乃出袖中花示之。女接之,曰:“枯矣。何留之?”曰:“此上元妹子所遗,故存之。”问:“存之何益?”曰:“以示相爱不忘也。自上元相遇,凝思成病,自分化为异物;不图得见颜色,幸垂怜悯。”女曰:“此大细事[33] 。至戚何所靳惜[34] ?待郎行时,园中花,当唤老奴来,折一巨捆负送之。”生曰:“妹子痴耶?”女曰:“何便是痴?”生曰:“我非爱花,爱拈花之人耳。”女曰:“葭莩[35] 之情,爱何待言。”生曰:“我所谓爱,非瓜葛[36] 之爱,乃夫妻之爱。”女曰:“有以异乎?”曰:“夜共枕席耳。”女俯首思良久,曰:“我不惯与生人睡。”语未已,婢潜至,生惶恐遁去。少时,会母所。母问:“何往?”女答以园中共话。媪曰:“饭熟已久,有何长言,周遮[37] 乃尔。”女曰:“大哥欲我共寝。”言未已,生大窘,急目瞪之。女微笑而止。幸媪不闻,犹絮絮究诘。生急以他词掩之,因小语责女。女曰:“适此语不应说耶?”生曰:“此背人语。”女曰:“背他人,岂得背老母。且寝处亦常事,何讳之?”生恨其痴,无术可悟之。食方竟,家中人捉双卫[38] 来寻生。
先是,母待生久不归,始疑;村中搜觅几遍,竟无踪兆。因往寻吴。吴忆曩言,因教于西南山村行觅。凡历数村,始至于此。生出门,适相值,便入告媪,且请偕女同归。媪喜曰:“我有志,匪伊朝夕[39] 。但残躯不能远涉,得甥携妹子去,识认阿姨,大好!”呼婴宁。宁笑至。媪曰:“大哥欲同汝去,可便装束。”又饷家人酒食,始送之出曰:“姨家田产丰裕,能养冗人。到彼且勿归,小学诗礼,亦好事翁姑。即烦阿姨,择一良匹与汝。”二人遂发。至山坳,回顾,犹依稀见媪倚门北望也。
抵家,母睹姝丽,惊问为谁。生以姨女对。母曰:“前吴郎与儿言者,诈也。我未有姊,何以得甥?”问女,女曰:“我非母出。父为秦氏,没时,儿在褓中,不能记忆。”母曰:“我一姊适秦氏,良确;然殂谢已久,那得复存?”因审诘面庞、志赘[40] ,一一符合。又疑曰:“是矣。然亡已多年。”疑虑间,吴生至,女避入室。吴询得故,惘然久之。忽曰:“此女名婴宁耶?”生然之。吴亟称怪事。问所自知,吴曰:“秦家姑去世后,姑丈鳏居,祟于狐,病瘠死。狐生女名婴宁,绷卧床上,家人皆见之。姑丈没,狐犹时来;后求天师符粘壁上,狐遂携女去。将勿此耶?”彼此疑参[41] 。但闻室中嗤嗤皆婴宁笑声。母曰:“此女亦太憨。”吴请面之。母入室,女犹浓笑不顾。母促令出,始极力忍笑。又面壁移时,方出。才一展拜,翻然遽入,放声大笑。满室妇女,为之粲然。吴请往觇其异,就便执柯[42] 。寻至村所,庐舍全无,山花零落而已。吴忆葬处,仿佛不远;然坟垅湮没,莫可辨识,诧叹而返。母疑其为鬼。入告吴言,女略无骇意;又吊[43] 其无家,亦殊无悲意,孜孜憨笑而已。众莫之测。母令与少女同寝止。昧爽即来省问,操女红精巧绝伦。但善笑,禁之亦不可止;然笑处嫣然,狂而不损其媚,人皆乐之。邻女少妇,争承迎之。母择吉将为合卺[44] ,而终恐为鬼物。窃于日中窥之,形影殊无少异。至日,使华装行新妇礼;女笑极不能俯仰,遂罢。生以憨痴,恐泄漏房中隐事;而女殊密秘,不肯道一语。每值母忧怒,女至,一笑即解。奴婢小过,恐遭鞭楚,辄求诣母共话;罪婢投见,恒得免。而爱花成癖,物色遍戚党;窃典金钗,购佳种,数月,阶砌藩溷,无非花者。
庭后有木香[45] 一架,故邻西家。女每攀登其上,摘供簪玩。母时遇见,辄诃之。女卒不改。一日,西人子见之,凝注倾倒。女不避而笑。西人子谓女意属己,心益荡。女指墙底笑而下,西人子谓示约处,大悦。及昏而往,女果在焉。就而淫之,则阴如锥刺,痛彻于心,大号而踣。细视非女,则一枯木卧墙边,所接乃水淋窍。邻父闻声,急奔研问,呻而不言。妻来,始以实告。爇[46] 火烛窥,见中有巨蝎,如小蟹然。翁碎木捉杀之。负子至家,半夜寻卒。邻人讼生,讦发[47] 婴宁妖异。邑宰素仰生才,稔知其笃行士,谓邻翁讼诬,将杖责之。生为乞免,遂释而出。母谓女曰:“憨狂尔尔,早知过喜而伏忧也。邑令神明,幸不牵累;设鹘突[48] 官宰,必逮妇女质公堂,我儿何颜见戚里?”女正色,矢不复笑。母曰:“人罔不笑,但须有时。”而女由是竟不复笑。虽故逗之,亦终不笑;然竟日未尝有戚容。
一夕,对生零涕。异之。女哽咽曰:“曩以相从日浅,言之恐致骇怪。今日察姑及郎,皆过爱无有异心,直告或无妨乎?妾本狐产。母临去,以妾托鬼母,相依十余年,始有今日。妾又无兄弟,所恃者惟君。老母岑寂山阿,无人怜而合厝[49] 之,九泉辄为悼恨。君倘不惜烦费,使地下人消此怨恫[50] ,庶养女者不忍溺弃。”生诺之,然虑坟冢迷于荒草。女但言无虑。刻日,夫妻舆榇[51] 而往。女于荒烟错楚[52] 中,指示墓处。果得媪尸,肤革犹存。女抚哭哀痛。舁归,寻秦氏墓合葬焉。是夜,生梦媪来称谢,寤而述之。女曰:“妾夜见之,嘱勿惊郎君耳。”生恨不邀留。女曰:“彼鬼也。生人多,阳气胜,何能久居?”生问小荣,曰:“是亦狐,最黠。狐母留以视妾,每摄饵相哺,故德之常不去心。昨问母,云已嫁之。”由是岁值寒食,夫妻登秦墓,拜扫无缺。女逾年,生一子。在怀抱中,不畏生人,见人辄笑,亦大有母风云。
异史氏曰:“观其孜孜憨笑,似全无心肝者;而墙下恶作剧,其黠孰甚焉。至凄恋鬼母,反笑为哭,我婴宁何常憨耶。窃闻山中有草,名‘笑矣乎’。嗅之,则笑不可止。房中植此一种,则合欢、忘忧,并无颜色矣。若解语花,正嫌其作态耳。”
——《聊斋志异》
【赏析】
《婴宁》刻画了一位嗜花爱笑、天真无邪然又机智伶俐、感情丰富的少女形象。在中国古典小说中,处理人物与情节的关系,通常以情节为重。此篇独不然,它虽然有头有尾,以王子服与婴宁的恋爱婚姻故事为线索逐步展开,然其描写的重心乃在人物,通过情节的进展来烘托人物,发展人物的性格。婴宁痴憨的性格虽在故事一开始就有了鲜明的表现。然一直到最后拜扫母墓,其丰富的内蕴才得到完整的展现。
婴宁首次出现是在上元节游春之时,青年王子服为其绝代的容华所倾倒,注目不已。她说了句:“个儿郎目灼灼似贼。”这是一句俗语,十分传神。“目灼灼”形容王生热烈而痴迷的目光,说它“似贼”,即像小偷看见宝物似的贪馋。婴宁此语说不上是恼怒还是欢喜,然却表现了她大胆、爽直、无所顾忌的性格。她毫无羞怯之态,“遗花地上,笑语自去”。这一亮相可称得上翩若惊鸿,矫若游龙了,以致惹得王生丧魂落魄,相思成病。以下故事进展了约一千字左右,婴宁虽未现身,读者却始终感到她的存在,和王子服一样渴望早一些揭开笼罩在婴宁身上的迷雾。后王生经过许多周折,终于盼到和婴宁第二次见面,人未见,声先闻,“户外嗤嗤笑不已”,待相见又笑。生问:“妹子年几何矣?”“女复笑,不可仰视。”王生说了许多话,但婴宁听得婢子说:“目灼灼,贼腔未改。”后便又大笑,对婢子说了句“视碧桃开未”,便径自退出。至门外,又大笑。这里加强了对婴宁任性、娇纵、天真的描写。她虽被呼唤出来见客,但从未意识到见客应有什么礼貌,仍然自顾自地发笑,笑毕竟去。其行动完全是任性的、无拘束的。接下来王生与婴宁在后园相会,王生借袖中残花表达思慕之情,婴宁不解地说:“当唤老奴来,折一巨捆负送之。”王生见其不理会,便单刀直入,说欲与之“夜共枕席”。婴宁想了想,却回答道:“我不惯与生人睡。”过后竟把此语当王生的面转说给老母听。婴宁痴憨的性格至此已充分展现。哪有成年少女敢把这样的话当众讲出来的呢?婴宁莫非真的不解人事吗?王生与婴宁情爱能有什么发展呢?这为情节的发展造成了悬念,也为婴宁性格的描述造成了悬念。婴宁究竟是怎样的女子呢?后来婴宁至王生家,回答王母的话一一如常人,“操女红精巧绝伦”。她仍然爱笑,但婚后对房中隐事“殊密秘,不肯道一语”。似乎此时婴宁的性格已有变化,娇憨之态有所收敛。迨后来西人子调戏她,她狡黠地捉弄之至死,为此被告于官府。王母告诫她,再这样下去有被逮系公堂的危险,婴宁“由是竟不复笑”。以后甚至“对生零涕”,哭诉对亡母的思念,夫妻双双前去迁葬、拜扫,逾年还生了一子。
婴宁性格前后的变化说明了什么?就小说的表层意义而言,作者描写了婴宁由狐女转化为人间女子的过程。前者之憨、之痴,那是狐的特征。当她被王子服带到人世间,接触了王氏家人,接触了外界社会,她的性格便渐渐地变了,懂得了人事,知道有些话不该说,笑也要有分寸,也即是不可苟妄言笑。这是礼的观念,也正是人类社会的特征。作者并不是真把婴宁当作狐女来写的。作者写作《聊斋》的主旨是“设幻为本”,“寓言为本”。此篇也同样含有深蕴的寓意。文中婴宁作为狐女的性格特征如爱笑、爱花、痴憨、任性等,其实都与狐性无关,而是一种天真淳朴、未受封建礼教浸染的童心。在蒲松龄之前晚明思想家李贽曾提出童心说,赞扬童心是“绝假纯真,最初一念之本心”,长大后多读书、多识义理,反而学会了做假事、写假文、说假话,于是童心便丧失了。在蒲氏之后思想家龚自珍在其著名的《己亥杂诗》中也曾吟出“童心来复梦中真”之句。他们都呼唤一种未被虚伪的礼教所浸染的纯真的心灵。蒲松龄和他们在精神上是相通的。他写婴宁由狐女变成人间女子的过程,写出了前后性格的差异,然他心中所好的乃是前者的婴宁,在对前者的描述中他是充满了感情的,故婴宁的笑才那么动人,所谓“笑处嫣然,狂而不损其媚”。篇末作者甚至亲切地称之为“我婴宁”。而后来写到婴宁听了王母一席话,“由是竟不复笑”,则惋惜之情溢于言表。故我们竟不妨把《婴宁》此文看成是一篇“童心颂”了。
此外,作为一篇志怪小说,《婴宁》也有其自身的特点。身为狐女,婴宁除了曾以枯木为化身惩罚西人子一事带有灵异的气息外,其他皆与常人无异。但是,读这篇小说时,仍然感到一股森森的鬼意,与一般的言情小说不同,其原因何在呢?固然婴宁的身世十分奇特,她是王子服姨丈之女,母为狐精,狐去后托已成鬼物的王子服的姨母抚养成人,故她一身兼与人、狐、鬼有牵连;然更重要的恐怕还是作者扑朔迷离的写作手法,欲现故藏,幻影迷踪,围绕着婴宁的身世布下了许多令人难解的疑团,使读者猜疑、惶惑,继之以惊奇。文中最令人不解的是吴生寻婴宁不得,乃诳王生称婴宁为其姨妹,住西南山中。后来王生久候吴生不至,遂亲自到南山中寻觅。结果竟真的见到了姨母及姨妹婴宁。人间哪有如此巧事,莫非鬼物为祟,依照吴生的谎言布置幻象么?但是后来情节的发展说明这一切都是实在的。秦氏的坟茔本在西南山中,姨表的亲戚关系也清清楚楚。因此唯一的解释就是吴生本知道这一家亲戚的详情,当王生催问急了,他讲不出婴宁的下落,便急中生智,把久谢人世的秦家搬出来搪塞。不想姑妄言之,偏偏竟真有这么一回事。但这样的解释在文中仍寻不到根据,显然作者并不想把事情讲得太清楚,以增强小说的诡异气氛。此外婴宁之与王子服相遇、相好合,究竟是出于偶然,还是出于精心的设计呢?狐母临去将半狐半人的女儿托孤给鬼母,鬼母将婴宁抚养了十多年,婴宁既已长大,总得嫁人,既有半人之身,便不妨寻一人间佳偶。因此鬼母便作了周密的设计,安排她与王子服相遇、相识,并主动地设言词送婴宁去王家。临别时她说:“姨家田产丰裕,能养冗人,到彼且勿归,小学诗礼,亦好事翁姑,即烦阿姨,择一良匹于汝。”这不俨然也是托孤的口吻么?那么婴宁究竟是否知情?不是不知,也不是全知。要安排送她去阿姨家。她自然是知道的,故去王生家后她从不言归。然是否与王生结婚,则事前当无定论。故她初见王生时才表现得那般无顾忌、那般洒脱。后王生向她表露爱情,甚至说:“夜共枕席”,她听后“俯思良久”,作者用此四字,说明她并非真的不懂,只是故作谑语,避免正面回答。后来她当王生面复述此语,王生急瞪之,“女微笑而止”。“微笑”二字说明她是理解王生之意的,刚才不过促狭逗趣而已。要之婴宁并不是真的不解人事者。若是真的什么都不懂,那又有何趣味可言呢?作者最后称:“我婴宁何常憨耶。”说明她并非只懂得笑,不过以笑来对待一切罢了,但话也不能说过分,婴宁毕竟是一天真的未涉世事的少女,她的笑乃是无机心的笑,与李白离长安归隐时“仰天大笑出门去”之笑自然是不同的。李白白眼侯王、粪土人间富贵,他的笑是对尘世间虚伪的否定;婴宁则尚未接触人间的机诈,她的笑如水一样纯净,如玉一样莹彻,乃是作者理想中归真返璞的人性的写照。
婴宁的性格或许始终是个谜,狐邪?人邪?痴憨邪?狡黠邪?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不同的读者当有不同的解答。
(刘明今)
注 释
[1].莒:古邑名,在今山东莒县。
[2].泮(pàn): 古代学宫。科举时代称生员入学为入泮。
[3].上元:上元节,旧历正月十五。
[4].武:古代以六尺为步,半步为武。
[5].醮禳:祈祷消灾。
[6].发表:用药把寒邪诸症候从体内发散出来。
[7].研诘:深入追问。
[8].颐:面颊。解颐形容展颜欢笑。
[9].绐(dài):欺骗、谎言。
[10].商确:商榷。
[11].合沓(tà):重迭遮掩。
[12].空翠:山间空濛的翠色。
[13].里落:里巷村落。
[14].格磔(zhé):鸣声。
[15].阶:阶梯,喻作因由、凭借、藉口。阶进即以某事藉口进入。
[16].昃(zè):日西斜。
[17].盈盈:眼波流动貌。
[18].粝(lì):粗米。
[19].裀藉:重褥。
[20].黍:糜子,可食用或酿酒,此泛指饭食。
[21].坐次:坐下之后。
[22].具展宗阀:详细地叙说宗族门第。
[23].窭(jù)贫:贫穷。
[24].三尺男:身高三尺的男童。
[25].弱息:幼弱的嗣息,此指弱女。
[26].庶产:妾妇所生的子女。
[27].渠:其,代词,代前所称弱女。
[28].改醮:改嫁。醮是古代嘉礼中的一种简单的仪节,“酌而无酬酢曰醮”(《仪礼·士冠礼》郑玄注)。
[29].雏尾盈握:雏鸡肥美,其尾部有满满的一握。《礼记·内则》:“雏尾不盈握,弗食。”
[30].襆(fú):包扎。
[31].糁(sǎn):碎米。此处形容杨花似碎米般星星点点撒落在园内小路上。
[32].阴捘(zùn):暗中捏。
[33].大细事:极小的事。大,非常。
[34].靳(jìn)惜:吝惜。
[35].葭(jiā)莩:芦苇中的薄膜。喻关系疏远淡薄。后泛称戚属为葭莩之亲。
[36].瓜葛:瓜与葛均是蔓生的植物,故习以比喻互相牵连的亲戚关系。
[37].周遮:言语噜苏。
[38].卫:驴的别名。
[39].匪伊朝夕:不是一朝一夕。匪,不;伊,语助词。
[40].志赘:志,通“痣”;赘,赘疣。此泛指身体上的标记。
[41].参:参详,思索。
[42].执柯:持斧。《诗·豳风·伐柯》:“伐柯如何?匪斧不克。取妻如何?匪媒不得。”后因称作媒为“执柯”。
[43].吊:怜悯。
[44].合卺(jǐn):卺为古时行婚礼用的酒器,合卺即饮交杯酒。
[45].木香:酴醾花的别名。
[46].爇(ruò):点燃,焚烧。
[47].讦(jié)发:揭发别人的隐私。
[48].鹘(hú)突:糊涂。
[49].合厝(cuò):合葬。
[50].怨恫(tōng):怨恨伤痛。
[51].舆榇:以车载着棺材。
[52].错楚:杂乱的灌木丛。